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问题提出与背景 | 第14-16页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6-19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3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0-32页 |
2.1 产品召回危机 | 第20-22页 |
2.1.1 危机的内涵 | 第20-21页 |
2.1.2 产品伤害危机 | 第21页 |
2.1.3 产品召回 | 第21-22页 |
2.2 企业声誉 | 第22-28页 |
2.2.1 企业声誉的内涵 | 第23-24页 |
2.2.2 企业声誉的维度 | 第24-27页 |
2.2.3 企业声誉的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2.3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综述 | 第28-29页 |
2.3.1 消费者行为及行为意向的内涵与分类 | 第28页 |
2.3.2 消费者购买意愿 | 第28-29页 |
2.3.3 消费者公民行为意向 | 第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2页 |
第3章 中国汽车召回的特征与模式分析 | 第32-40页 |
3.1 微观视角的召回事件特征分析 | 第32-34页 |
3.1.1 召回数量差异分析 | 第32-33页 |
3.1.2 缺陷成因和类型 | 第33-34页 |
3.1.3 召回的群体特征 | 第34页 |
3.2 基于SOFM的汽车召回事件聚类分析 | 第34-38页 |
3.2.1 SOFM模型原理 | 第35-36页 |
3.2.2 汽车召回事件的模式识别 | 第36-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汽车召回情景下消费者对企业声誉的认知差异 | 第40-56页 |
4.1 引言 | 第40-41页 |
4.2 模型构建 | 第41-44页 |
4.2.1 召回情景下声誉认知的驱动因素 | 第41-42页 |
4.2.2 消费者涉入度对风险感知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3 消费者风险感知对声誉认知的影响 | 第43页 |
4.2.4 质量声誉认知与美誉度认知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 实证研究方法 | 第44-48页 |
4.3.1 样本和问卷调查 | 第44-46页 |
4.3.2 测量工具 | 第46-47页 |
4.3.3 描述性统计 | 第47-48页 |
4.4 数据分析结果 | 第48-52页 |
4.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49-50页 |
4.4.2 用结构模型研究消费者的声誉认知 | 第50-52页 |
4.5 汽车召回对消费者声誉认知影响的结果讨论 | 第52-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5章 汽车召回情景下企业声誉认知对消费者行为意向的影响 | 第56-78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模型构建 | 第56-59页 |
5.2.1 消费者声誉认知与行为意向 | 第57-58页 |
5.2.2 消费者认同与行为意向 | 第58-59页 |
5.3 实证研究方法 | 第59-62页 |
5.3.1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 第59-60页 |
5.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60-62页 |
5.4 实证结果讨论 | 第62-65页 |
5.4.1 消费者声誉认知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结果 | 第62-63页 |
5.4.2 结果讨论 | 第63-65页 |
5.5 消费者类型差异的比较研究 | 第65-75页 |
5.5.1 数据及信效度检验 | 第66-68页 |
5.5.2 实证结果 | 第68-72页 |
5.5.3 结果讨论 | 第72-74页 |
5.5.4 小结 | 第74-75页 |
5.6 结论与启示 | 第75-78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8-8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6.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79-82页 |
6.2.1 理论意义 | 第79-80页 |
6.2.2 实践意义 | 第80-82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4页 |
附录1 | 第94-98页 |
附录2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项目经历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