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硅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36对棒与48对棒还原炉运行工艺分析与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0-20页
    1.1 课题背景第10-11页
        1.1.1 课题来源第10-11页
        1.1.2 课题意义第11页
    1.2 多晶硅生产工艺介绍第11-20页
        1.2.1 主流多晶硅生产工艺简介第11-14页
        1.2.2 改良西门子法还原炉介绍第14-20页
第2章 36 对棒、48 对棒还原炉工艺分析第20-28页
    2.1 36 对棒、48 对棒还原炉试生产目标第20页
    2.2 36 对棒、48 对棒还原炉试运行需要解决的问题第20-24页
        2.2.1 运行前期根部出现亮点第20-21页
        2.2.2 硅棒生长过程中出现裂纹第21-22页
        2.2.3 运行倒炉事故第22-23页
        2.2.4 硅棒产品形态差第23-24页
    2.3 初步分析以及改进思路第24-27页
        2.3.1 温度场和工艺方案第24-25页
        2.3.2 进气喷嘴影响第25页
        2.3.3 底盘电极排列第25页
        2.3.4 进气量、流速第25-27页
        2.3.5 还原炉电流、电压控制第27页
        2.3.6 减少建筑震动第27页
    2.4 研究方法第27-28页
第3章 还原炉过程模拟第28-66页
    3.1 还原炉过程模拟思路第28-29页
    3.2 两种还原炉的模拟结果对比第29-37页
        3.2.1 36对棒和30对棒还原炉计算主要工艺参数第30-32页
        3.2.2 两种还原炉整体流场、温度场分析第32-37页
    3.3 模拟结果数据分析第37页
        3.3.1 进气分析第37页
        3.3.2 流场分析第37页
        3.3.3 温度场分析第37页
    3.4 硅棒表面状态云图分析第37-41页
        3.4.1 模拟结果第37-40页
        3.4.2 表面状态分析第40-41页
    3.5 表面流速统计数据对比第41-43页
        3.5.1 距底盘不同高度下速度、温度平均值第41-42页
        3.5.2 硅棒表面速度平均值第42-43页
    3.6 两种硅芯高度下的分析第43-58页
        3.6.1 流场分析第43-51页
        3.6.2 温度场分析第51-55页
        3.6.3 两种硅芯高度对比数据分析汇总第55-57页
        3.6.4 对比两种硅芯结论第57-58页
    3.7 更改进气喷嘴对还原炉内气流模拟分析第58-64页
        3.7.1 直通喷嘴模拟思路第58页
        3.7.2 不同气量、喷嘴高度下流场分析第58-64页
    3.8 总结及建议的后续工作第64-66页
        3.8.1 模拟结果分析总结第64页
        3.8.2 工艺调整方向第64-66页
第4章 生产试验第66-86页
    4.1 工艺调整思路第66-67页
    4.2 试生产数据分析第67页
    4.3 试生产存在问题第67-69页
    4.4 运行故障列表第69页
    4.5 工艺参数优化思路第69-78页
        4.5.1 供料第69-72页
        4.5.2 硅芯高度第72页
        4.5.3 硅棒电流电压第72-76页
        4.5.4 重量增长速率与一次转化率第76页
        4.5.5 运行周期第76-77页
        4.5.6 混合气进气温度第77页
        4.5.7 还原尾气出气温度第77-78页
    4.6 工艺调整后运行结果第78-83页
        4.6.1 工艺调整内容第78-79页
        4.6.2 运行成功效果第79-80页
        4.6.3 直通喷嘴改进效果:第80-81页
        4.6.4 电器增加防接地干扰的控制板第81-83页
    4.7 运行方案汇总第83-86页
        4.7.1 运行前核对参数第83-84页
        4.7.2 36 对棒还原炉运行方案第84-85页
        4.7.3 48 对棒还原炉运行方案第85-86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5.1 结论第86-87页
    5.2 技术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致谢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pH响应的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其黏液渗透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多晶硅生产过程节能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