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4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黏液 | 第8-10页 |
1.3 纳米载体系统 | 第10-16页 |
1.3.1 纳米载体系统的设计 | 第11-14页 |
1.3.1.1 组织靶向 | 第11-13页 |
1.3.1.2 细胞靶向 | 第13-14页 |
1.3.1.3 化学药物的控释 | 第14页 |
1.3.2 智能化纳米载体系统 | 第14-16页 |
1.4 纳米载体在黏液中的应用 | 第16-22页 |
1.4.1 粘附性纳米载体 | 第17-18页 |
1.4.2 黏液渗透纳米载体 | 第18-21页 |
1.4.3 纤维化微米载体 | 第21-22页 |
1.5 本课题立题思想及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基于pH响应的双亲性高分子及纳米载体的制备表征 | 第24-38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8页 |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5-26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2.1 端基醛基化的聚乙二醇(PEG-CHO)的制备 | 第26页 |
2.2.2.2 末端含有腙键的聚乙二醇(PEG-CH=N-NH-R-NH-NH2)的制备 | 第26页 |
2.2.2.3 含有pH响应腙键的双亲性高分子结合体(PLGA-N=CH-PEG)的制备 | 第26页 |
2.2.2.4 PLGA-N=CH-PEG纳米载体的自组装研究 | 第26-27页 |
2.2.3 测试与表征 | 第27-28页 |
2.2.3.1 液体核磁共振分析(1H NMR) | 第27页 |
2.2.3.2 临界胶束浓度(CMC)测试 | 第27页 |
2.2.3.3 纳米载体粒径与表面电位的测试 | 第27页 |
2.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载体形貌的观测 | 第27-28页 |
2.2.3.5 纳米载体腙键断键效率及表面变化的测试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6页 |
2.3.1 双亲性高分子结合体PLGA-N=CH-PEG的表征 | 第28-31页 |
2.3.2 双亲性高分子结合体PEG-N=CH-CHO的自组装 | 第31-34页 |
2.3.3 pH响应性纳米粒子pMPPs腙键断键效率及表面变化的测试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基于pH响应的纳米载体黏液渗透性能的研究 | 第38-52页 |
3.1 引言 | 第38-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3页 |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0-41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3.2.2.1 人的子宫颈黏液中多粒子追踪实验 | 第41页 |
3.2.2.2 纳米粒子的细胞内吞实验 | 第41页 |
3.2.2.3 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41-42页 |
3.2.2.4 纳米粒子在动物黏液中的停留实验 | 第42页 |
3.2.2.5 纳米粒子在动物黏液中的分布实验 | 第42-43页 |
3.2.2.6 纳米粒子在动物组织中细胞内在化的定量实验 | 第43页 |
3.2.2.7 纳米粒子的动物组织毒性实验 | 第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3.3.1 纳米粒子体外黏液渗透性能的表征 | 第43-44页 |
3.3.2 纳米粒子的安全性能表征 | 第44-46页 |
3.3.2.1 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表征 | 第44-45页 |
3.3.2.2 纳米粒子的动物组织毒性表征 | 第45-46页 |
3.3.3 纳米粒子的进胞效率的表征 | 第46-48页 |
3.3.3.1 纳米粒子在体外细胞中进胞效率的表征 | 第46-47页 |
3.3.3.2 纳米粒子在动物体内组织中进胞效率的定量表征 | 第47-48页 |
3.3.4 纳米粒子在动物黏液中的停留表征 | 第48-50页 |
3.3.5 纳米粒子在动物黏液中的分布表征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全文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