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纸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造纸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10-12页 |
1.1.1 造纸废水的特点 | 第10-11页 |
1.1.2 造纸废水的主要污染物 | 第11-12页 |
1.2 造纸废水处理技术介绍 | 第12-18页 |
1.2.1 物理法 | 第12-14页 |
1.2.2 化学法 | 第14-15页 |
1.2.3 生物法 | 第15-18页 |
1.2.4 物化-生物联用法 | 第18页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18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1.3.3 本课题的关键技术 | 第19-20页 |
2 项目概况 | 第20-24页 |
2.1 项目背景概况介绍 | 第20-21页 |
2.1.1 设计规模 | 第20页 |
2.1.2 进水水质特点 | 第20-21页 |
2.1.3 排放水质指标 | 第21页 |
2.2 工程设计范围 | 第21-22页 |
2.3 设计原则与依据 | 第22-24页 |
2.3.1 设计原则 | 第22页 |
2.3.2 设计依据 | 第22-24页 |
3 废水处理工艺方案 | 第24-39页 |
3.1 工艺方案选择 | 第24-36页 |
3.1.1 超效浅层气浮原理与特点 | 第24-28页 |
3.1.2 两级分离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 | 第28-34页 |
3.1.3 改良型氧化沟 | 第34页 |
3.1.4 混凝反应沉淀系统 | 第34-36页 |
3.2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的确定 | 第36页 |
3.3 工艺处理效果预测 | 第36-39页 |
4 工程设计 | 第39-51页 |
4.1 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 第39-46页 |
4.1.1 预处理系统 | 第39-40页 |
4.1.2 超效浅层气浮系统 | 第40-41页 |
4.1.3 初沉池 | 第41页 |
4.1.4 IC反应器 | 第41-43页 |
4.1.5 氧化沟系统 | 第43页 |
4.1.6 二沉池 | 第43-44页 |
4.1.7 混凝沉淀池 | 第44-45页 |
4.1.8 事故池 | 第45-46页 |
4.2 污泥处理系统 | 第46-47页 |
4.2.1 污泥浓缩池 | 第46页 |
4.2.2 污泥脱水机房 | 第46-47页 |
4.3 配套建筑 | 第47-48页 |
4.3.1 加药间 | 第47-48页 |
4.3.2 变配电间 | 第48页 |
4.3.3 综合楼 | 第48页 |
4.4 沼气利用(远期) | 第48-51页 |
4.4.1 沼气热值计算 | 第49-50页 |
4.4.2 沼气利用系统 | 第50-51页 |
5 其他设计 | 第51-59页 |
5.1 总图设计 | 第51-52页 |
5.1.1 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 | 第51页 |
5.1.2 站区平面设计 | 第51页 |
5.1.3 高程设计 | 第51-52页 |
5.1.4 站区内道路及绿化 | 第52页 |
5.2 电气设计与控制 | 第52-54页 |
5.2.1 电气设计 | 第52-54页 |
5.2.2 仪表系统 | 第54页 |
5.3 给排水、采暖通风设计 | 第54-55页 |
5.3.1 给排水设计 | 第54-55页 |
5.3.2 采暖通风设计 | 第55页 |
5.4 防腐保温设计 | 第55-56页 |
5.4.1 防腐工作的重要性 | 第55页 |
5.4.2 建(构)筑物防腐 | 第55-56页 |
5.4.3 设备及管道防腐 | 第56页 |
5.4.4 保温设计 | 第56页 |
5.5 消防、安全及卫生 | 第56-57页 |
5.5.1 消防 | 第56页 |
5.5.2 劳动安全、卫生 | 第56-57页 |
5.6 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 | 第57-59页 |
5.6.1 组织机构 | 第57-58页 |
5.6.2 人员编制 | 第58页 |
5.6.3 技术管理 | 第58页 |
5.6.4 人员培训 | 第58-59页 |
6 运行情况及处理效果 | 第59-62页 |
6.1 系统运行效果 | 第59-61页 |
6.2 运行效益分析 | 第61-62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7.1 结论 | 第62页 |
7.2 建议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