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居住区集中供热智能监控系统概况 | 第10-13页 |
1.3 影响采暖能耗的因素分析 | 第13-1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2 居住区集中供热系统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2.1 居住区集中供热系统原理 | 第16-17页 |
2.1.1 居住区集中供热系统简介 | 第16页 |
2.1.2 居住区集中供热系统构成 | 第16-17页 |
2.1.3 居住区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 | 第17页 |
2.2 居住区热力站的传统的自动控制与通讯系统 | 第17-18页 |
2.2.1 郑州西区热力站自控系统的构成 | 第17-18页 |
2.2.2 居住区热力站的传统的通讯方式 | 第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居住区集中供热智能监控系统 | 第19-22页 |
3.1 居住区的热力站控制原理 | 第19页 |
3.2 专家模糊控制 | 第19-20页 |
3.3 智能监控系统对居住区集中供暖系统的重要作用 | 第20-21页 |
3.3.1 有利于平衡调节 | 第20-21页 |
3.3.2 有利于供热系统的安全运行 | 第21页 |
3.3.3 有利于系统的节能减排 | 第21页 |
3.3.4 有利于提高供暖效率、节约成本 | 第2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4 郑州西区集中供热智能监控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第22-35页 |
4.1 项目简介 | 第22-23页 |
4.1.1 工程项目内容 | 第22页 |
4.1.2 工程范围 | 第22页 |
4.1.3 系统设计原则 | 第22-23页 |
4.2 系统设计要点及集成方案说明 | 第23-25页 |
4.2.1 监控系统总体框架 | 第23页 |
4.2.2 均匀性调节的控制策略 | 第23-24页 |
4.2.3 GPRS无线网络通讯 | 第24-25页 |
4.3 各种主要控制方式的分析与比较 | 第25-32页 |
4.3.1 热力站二次网供水温度的控制方式 | 第25-26页 |
4.3.2 控制管网最不利压差的控制方式 | 第26页 |
4.3.3 控制热力站流量的控制方式 | 第26-27页 |
4.3.4 均匀性调节的控制方式 | 第27-32页 |
4.4 二次网主循环泵控制方案 | 第32-34页 |
4.4.1 如何控制热力站二次网的供回水压力差 | 第32-33页 |
4.4.2 控制二次网主循环泵频率的方法 | 第33页 |
4.4.3 控制二次网供水温差的方法 | 第33-3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5 软件的使用 | 第35-52页 |
5.1 间接联接热网全网优化控制系统软件 | 第35页 |
5.2 软件的操作 | 第35-37页 |
5.2.1 权限的管理功能 | 第35页 |
5.2.2 全网平衡功能 | 第35页 |
5.2.3 一次网阀的时间表控制模式 | 第35-36页 |
5.2.4 二次网变频循环泵的控制功能 | 第36页 |
5.2.5 控制效果的评价功能 | 第36页 |
5.2.6 负荷预测功能 | 第36页 |
5.2.7 阀位自动跟踪功能 | 第36页 |
5.2.8 效果排行功能 | 第36-37页 |
5.2.9 控制方式选择功能 | 第37页 |
5.3 软件的运用 | 第37-39页 |
5.3.1 热力站实时数据列表 | 第37-38页 |
5.3.2 控制模式选择 | 第38页 |
5.3.3 控制效果显示 | 第38页 |
5.3.4 负荷预测 | 第38-39页 |
5.3.5 供回水平均温度排行榜 | 第39页 |
5.3.6 十位排名 | 第39页 |
5.4 系统主要技术数据与性能描述 | 第39-52页 |
5.4.1 基本功能 | 第39-40页 |
5.4.2 主要设备功能 | 第40-47页 |
5.4.3 远程终端 | 第47-5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2-53页 |
6.1 总结 | 第52页 |
6.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