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陆地棉早熟性状主—多基因联合分析与QTL定位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英文缩略表第10-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18页
    1.1 陆地棉早熟性遗传第11-12页
    1.2 分子标记类型及特点第12-13页
        1.2.1 基于Southern分子杂交的分子标记第12页
        1.2.2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第12-13页
        1.2.3 基于DNA测序技术的分子标记第13页
    1.3 QTL定位研究第13-14页
        1.3.1 作图群体第13-14页
        1.3.2 QTL定位作图分析方法第14页
    1.4 二代基因组测序技术第14-16页
        1.4.1 二代测序技术原理第15页
        1.4.2 二代测序技术类型第15-16页
        1.4.3 二代测序技术优势第16页
    1.5 陆地棉早熟性状QTL研究进展第16页
    1.6 辅助选择育种第16-17页
        1.6.1 基于QTL定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第16页
        1.6.2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第16-17页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陆地棉早熟性状多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第18-30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18-19页
        2.1.1 试验材料第18页
        2.1.2 性状调查第18-19页
        2.1.3 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第19页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9-26页
        2.2.1 田间表型性状分析第19页
        2.2.2 遗传模型的选择及模型适合性检验第19-21页
        2.2.3 各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第21-26页
    2.3 讨论和结论第26-30页
第三章 陆地棉遗传图谱构建及早熟性状QTL定位第30-4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0-33页
        3.1.1 试验材料第30页
        3.1.2 田间性状调查第30页
        3.1.3 DNA提取第30页
        3.1.4 GBS试验策略第30-3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3-42页
        3.2.1 田间表型数据分析第33-35页
        3.2.2 SNP标记的开发第35页
        3.2.3 遗传图谱构建第35-36页
        3.2.4 陆地棉早熟性状QTL定位第36-42页
    3.3 讨论第42-45页
        3.3.1 作图亲本及群体类别第42页
        3.3.2 主效QTL及QTL蔟集分布第42-43页
        3.3.3 与前人研究比较第43页
        3.3.4 增效基因来源第43页
        3.3.5 早熟性状主-多基因联合分析与主效QTL比较第43-45页
第四章 全文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2页
致谢第52-53页
作者简历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土壤无机磷组成及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下一篇:甘蓝型油菜温敏核不育系TE5A败育的细胞学及分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