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土壤无机磷组成及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23页
    1.1 转基因作物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 转基因水稻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养分高效型转基因作物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第19-21页
        1.4.1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第19-20页
        1.4.2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20页
        1.4.3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20-21页
    1.5 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第21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试验区域概况及研究内容第23-25页
    2.1 试验样设置第23页
        2.1.1 小区试验第23页
        2.1.2 根盒试验第23页
    2.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2.3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三章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全磷含量第25-2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5页
        3.1.1 试验样地设置第25页
        3.1.2 试验材料第25页
        3.1.3 样品采集及处理第25页
        3.1.4 测定项目及试验方法第25页
        3.1.5 数据处理第2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5-27页
        3.2.1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的生物学性状第25-26页
        3.2.2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成熟期茎的磷吸收量第26页
        3.2.3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成熟期叶的磷吸收量第26-27页
        3.2.4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成熟期穗的磷吸收量第27页
    3.3 讨论第27-28页
    3.4 小结第28-29页
第四章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土壤磷素含量的影响第29-3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29-30页
        4.1.1 试验样地设置第29页
        4.1.2 试验材料第29页
        4.1.3 样品采集及处理第29页
        4.1.4 测定项目及试验方法第29页
        4.1.5 数据处理第29-30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0-31页
        4.2.1 水稻各生长期的土壤pH值第30页
        4.2.2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生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第30页
        4.2.3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第30-31页
        4.2.4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第31页
    4.3 讨论第31-32页
    4.4 小结第32-34页
第五章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土壤无机磷组成的影响第34-41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34-35页
        5.1.1 试验设置及供试土壤第34页
        5.1.2 试验材料第34页
        5.1.3 样品采集及处理第34页
        5.1.4 测定项目试验方法第34-35页
        5.1.5 数据分析第3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35-38页
        5.2.1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的生物量特征第35页
        5.2.2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根际、非根际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第35-36页
        5.2.3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根际、非根际土壤无机磷组成的影响第36-38页
            5.2.3.1 土壤无机磷总量第36页
            5.2.3.2 土壤无机磷组分浓度第36页
            5.2.3.2 土壤Al-P含量第36-37页
            5.2.3.3 土壤Fe-P含量第37页
            5.2.3.4 土壤O-P含量第37-38页
            5.2.2.5 土壤Ca-P含量第38页
    5.3 讨论第38-40页
    5.4 小结第40-41页
第六章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第41-51页
    6.1 材料和方法第41-44页
        6.1.1 试验样地设置第41页
        6.1.2 试剂及主要主要仪器第41-42页
        6.1.3 供试材料第42页
        6.1.4 土壤样品采集及处理第42页
        6.1.5 土壤总DNA提取第42页
        6.1.6 PCR扩增第42-43页
        6.1.7 DGGE检测及条带回收第43页
        6.1.8 DGGE条带扩增与纯化第43页
        6.1.9 连接和转化第43-44页
    6.2 数据分析第44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44-48页
        6.3.1 DGGE图谱分析第44-45页
        6.3.2 土壤细菌群落系统发育分析第45-48页
        6.3.3 土壤细菌DGGE图谱差异性条带序列比对分析第48页
    6.4 讨论第48-50页
    6.5 小结第50-51页
第七章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61页
致谢第61-62页
作者简历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棉花优质海陆渐渗系导入片段的遗传效应分析
下一篇:陆地棉早熟性状主—多基因联合分析与QTL定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