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限元法的某交通事故再现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事故案例介绍及事故速度的确定 | 第17-27页 |
2.1 事故现场勘察 | 第17-19页 |
2.2 事故车辆速度的研究 | 第19-24页 |
2.2.1 根据制动印迹估算车速 | 第20-21页 |
2.2.2 通过现场试验推算车速 | 第21-22页 |
2.2.3 根据抛落物推算车速 | 第22-23页 |
2.2.4 根据变形量估算车速 | 第23-24页 |
2.2.5 根据事故视频或行车记录仪得出事故车速 | 第24页 |
2.3 事故案例介绍及事故速度的确定 | 第24-26页 |
2.3.1 事故案例介绍 | 第24-25页 |
2.3.2 事故车速的确定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7-49页 |
3.1 有限元理论介绍 | 第27-29页 |
3.1.2 显式中心差分法 | 第29页 |
3.2 仿真软件介绍 | 第29-30页 |
3.2.1 LS-DYNA求解器介绍 | 第30页 |
3.2.2 Hyperworks软件介绍 | 第30页 |
3.3 事故车辆模型的建立 | 第30-36页 |
3.3.1 车辆内饰 | 第32页 |
3.3.2 车辆座椅 | 第32-34页 |
3.3.3 整备质量 | 第34页 |
3.3.4 车辆前挡风玻璃 | 第34-35页 |
3.3.5 发动机罩 | 第35-36页 |
3.4 人体模型的建立 | 第36-43页 |
3.4.1 人体生物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 第37页 |
3.4.2 Thums人体生物力学模型介绍 | 第37-40页 |
3.4.3 Thums人体生物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40-42页 |
3.4.4 Thums人体模型姿态的调整 | 第42-43页 |
3.5 事故障碍物的建模 | 第43-44页 |
3.6 事故再现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4-48页 |
3.6.1 相对位置关系的确定 | 第44-45页 |
3.6.2 接触的定义 | 第45页 |
3.6.3 边界条件的定义 | 第45-46页 |
3.6.4 计算控制参数的设定 | 第46-4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仿真验证及伤害分析 | 第49-61页 |
4.1 仿真模型验证 | 第49-54页 |
4.1.1 仿真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49-50页 |
4.1.2 车身变形验证分析 | 第50-52页 |
4.1.3 驾驶员动态响应分析验证 | 第52-54页 |
4.2 人体伤害分析 | 第54-58页 |
4.2.1 头部伤害分析 | 第54-56页 |
4.2.2 胸部伤害分析 | 第56-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五章 基于该事故案例的安全性建议 | 第61-77页 |
5.1 安全带 | 第61-67页 |
5.1.1 安全带建模 | 第61-63页 |
5.1.2 安全带保护效果分析 | 第63-67页 |
5.2 安全气囊 | 第67-72页 |
5.2.1 安全气囊建模 | 第67-69页 |
5.2.2 安全气囊保护效果分析 | 第69-72页 |
5.3 安全带气囊与安全带 | 第72-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总结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