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与述评 | 第12-17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2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理论依据 | 第20-26页 |
·从我国企业角度分析 | 第20-22页 |
·后发优势 | 第20页 |
·技术差距理论 | 第20-21页 |
·三缺口模型 | 第21页 |
·全球价值链 | 第21-22页 |
·从跨国公司的角度分析 | 第22-26页 |
·垄断优势理论 | 第22页 |
·产品周期理论 | 第22-23页 |
·内部化理论 | 第23-24页 |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24-26页 |
3 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我国企业所处国际职能分工现状 | 第26-27页 |
·跨国公司技术投资及我国企业利用现状 | 第27-29页 |
·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技术能力差距现状 | 第29-34页 |
4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作用的理论分析 | 第34-46页 |
·制造环节外包及其效应分析 | 第35-39页 |
·制造环节外包 | 第35-36页 |
·效应分析 | 第36-39页 |
·研发投资及其效应分析 | 第39-43页 |
·研发投资 | 第39-42页 |
·效应分析 | 第42-43页 |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作用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 第43-46页 |
5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作用的实证分析 | 第46-60页 |
·假设 | 第46-47页 |
·变量描述与模型建立 | 第47-48页 |
·实证分析 | 第48-59页 |
·变量归一化处理 | 第49-51页 |
·对因变量的归一化处理 | 第49-51页 |
·对自变量的归一化处理 | 第51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51-55页 |
·对制造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53页 |
·对研发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5页 |
·建立回归模型 | 第55-59页 |
·对制造能力的回归分析 | 第57-58页 |
·对研发能力的回归分析 | 第58-59页 |
·实证分析的结论 | 第59-60页 |
6 我国企业利用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政策建议 | 第60-64页 |
·微观层面 | 第60-61页 |
·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 | 第60页 |
·鼓励国内企业加强海外并购 | 第60页 |
·鼓励我国企业开展与跨国公司的战略性技术互动 | 第60-61页 |
·宏观层面 | 第61-64页 |
·加大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 第61页 |
·完善"官产学"机制 | 第61-62页 |
·完善企业创新的信息中介 | 第62页 |
·完善知识产权体制建设 | 第62-6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主要结论 | 第64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