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伦钢琴音乐《舞诗第三号》的演奏技法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第一章 黄安伦的艺术创作之路 | 第13-19页 |
| 1.1 黄安伦生平 | 第13-16页 |
| 1.1.1 青少年时期 | 第13-14页 |
| 1.1.2 下放后的六年生活 | 第14页 |
| 1.1.3 国内工作时期 | 第14-15页 |
| 1.1.4 海外生涯 | 第15-16页 |
| 1.2 黄安伦部分作品介绍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黄安伦《舞诗第三号》 | 第19-29页 |
| 2.1 创作背景 | 第19-20页 |
| 2.2 曲式结构 | 第20-23页 |
| 2.3 调性特征 | 第23-26页 |
| 2.3.1 传统和声理论基础上的有调性创作 | 第23-25页 |
| 2.3.2 传统调式上的多调性横向进行 | 第25-26页 |
| 2.4 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 第26-29页 |
| 2.4.1 西洋技法和民族旋律的结合 | 第26-27页 |
| 2.4.2 民族调式与传统和声的结合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黄安伦《舞诗第三号》之演奏诠释分析 | 第29-51页 |
| 3.1 旋律的演奏 | 第29-35页 |
| 3.1.1 呈示部 | 第29-33页 |
| 3.1.2 再现部 | 第33-34页 |
| 3.1.3 尾声 | 第34-35页 |
| 3.2 织体的演奏 | 第35-39页 |
| 3.2.1 呈示部 | 第35-37页 |
| 3.2.2 再现部 | 第37-39页 |
| 3.2.3 尾声 | 第39页 |
| 3.3 力度记号 | 第39-44页 |
| 3.3.1 呈示部 | 第40-41页 |
| 3.3.2 连接部 | 第41-44页 |
| 3.3.3 尾声 | 第44页 |
| 3.4 踏板的使用 | 第44-48页 |
| 3.4.1 呈示部 | 第44-47页 |
| 3.4.2 尾声 | 第47-48页 |
| 3.5 《舞诗第三号》的演奏心得与体会 | 第48-51页 |
| 结语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附录 | 第55-59页 |
| 致谢 | 第59-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