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压力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1.2.1 整车与电池碰撞安全性 | 第13-16页 |
1.2.2 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 | 第16-19页 |
1.2.3 电池安全性实验测试方法 | 第19-22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第2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爆炸机理分析 | 第25-37页 |
2.1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25-27页 |
2.1.1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 | 第25-27页 |
2.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27页 |
2.2 电池电化学反应机理及其热稳定性 | 第27-31页 |
2.2.1 正、负极氧化还原反应 | 第28页 |
2.2.2 SEI膜的分解反应 | 第28-29页 |
2.2.3 嵌锂碳负极与溶剂的反应 | 第29页 |
2.2.4 电解液的分解反应 | 第29-30页 |
2.2.5 正极材料可能发生的反应 | 第30-31页 |
2.2.6 电池隔膜的反应 | 第31页 |
2.3 电池热失控的触发扩展和演化机制 | 第31-34页 |
2.3.1 热滥用引起的电池热失控 | 第31-32页 |
2.3.2 过充引起的电池热失控 | 第32-33页 |
2.3.3 其他情况引起的热失控 | 第33页 |
2.3.4 电池热失控总结 | 第33-34页 |
2.4 电池压力稳定性与热稳定性的联系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模拟仿真 | 第37-55页 |
3.1 碰撞模拟仿真概述 | 第37-39页 |
3.2 电池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9-45页 |
3.2.1 几何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 第41-45页 |
3.2.2 刚性墙的建立 | 第45页 |
3.3 仿真求解参数的选择与设置 | 第45-47页 |
3.3.1 定义约束和载荷 | 第45-46页 |
3.3.2 定义接触类型 | 第46页 |
3.3.3 沙漏控制设置 | 第46页 |
3.3.4 输出控制设置 | 第46-47页 |
3.4 电池碰撞仿真结果分析 | 第47-53页 |
3.4.1 变形结果及分析 | 第47-49页 |
3.4.2 位移时间历程曲线分析 | 第49-53页 |
3.4.3 电池碰撞仿真与电池爆炸的联系 | 第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高速碰撞实验 | 第55-77页 |
4.1 锂离子动力电池高速碰撞实验台设计 | 第55-61页 |
4.1.1 动力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 第56页 |
4.1.2 实验台设备的选型 | 第56-59页 |
4.1.3 实验台架设计 | 第59-60页 |
4.1.4 电池参数测量装置 | 第60-61页 |
4.2 锂离子动力电池高速碰撞实验 | 第61-65页 |
4.2.1 实验台安装及调试 | 第61-63页 |
4.2.2 锂离子动力电池高速碰撞实验 | 第63-64页 |
4.2.3 实验注意事项 | 第64-65页 |
4.3 锂离子动力电池高速碰撞实验结果分析 | 第65-75页 |
4.3.1 速度对电池结构的影响 | 第65-68页 |
4.3.2 速度对电池压力稳定性的影响 | 第68-71页 |
4.3.3 荷电状态对电池压力稳定性的影响 | 第71-74页 |
4.3.4 电池碰撞后状态分析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