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灰葡萄孢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 真菌羧酸转运蛋白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4 选题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灰葡萄孢Bcjen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4-35页 |
2.1 材料 | 第24-25页 |
2.1.1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 | 第24-25页 |
2.1.2 分析工具 | 第25页 |
2.1.3 本地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 第25页 |
2.1.4 序列来源 | 第25页 |
2.2 方法 | 第25-26页 |
2.2.1 灰葡萄孢Bcjen1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25页 |
2.2.2 灰葡萄孢Bcjen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功能分析和结构预测 | 第25-26页 |
2.2.3 灰葡萄孢Bcjen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进化树和保守域分析 | 第26页 |
2.3 结果和分析 | 第26-34页 |
2.3.1 灰葡萄孢Bcjen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疏水性分析 | 第26-27页 |
2.3.2 灰葡萄孢Bcjen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功能分析和结构预测 | 第27-33页 |
2.3.2.1 灰葡萄孢Bcjen1编码蛋白质信号肽分析 | 第27-28页 |
2.3.2.2 灰葡萄孢Bcjen1基因编码产物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28-29页 |
2.3.2.3 灰葡萄孢Bcjen1基因编码产物功能的预测和分析 | 第29页 |
2.3.2.4 灰葡萄孢Bcjen1基因编码产物跨膜区域的预测和分析 | 第29-30页 |
2.3.2.5 灰葡萄孢Bcjen1基因编码产物的二级结构预测 | 第30-32页 |
2.3.2.6 灰葡萄孢Bcjen1编码的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 | 第32-33页 |
2.3.3 灰葡萄孢BcJEN1进化树和保守域分析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灰葡萄孢Bcjen1基因敲除突变株的构建和鉴定 | 第35-6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5-39页 |
3.1.1 实验菌株 | 第35-36页 |
3.1.2 实验主要培养基 | 第36-37页 |
3.1.3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3.1.4 实验载体和引物 | 第38-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55页 |
3.2.1 重组质粒pETHG-J1U的构建 | 第39-44页 |
3.2.1.1 菌株的活化和培养 | 第39页 |
3.2.1.2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DH5α 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9-40页 |
3.2.1.3 克隆Bcjen1基因上下游片段 | 第40-41页 |
3.2.1.4 纯化PCR产物 | 第41-42页 |
3.2.1.5 J1U和J1D纯化片段的TA克隆 | 第42-44页 |
3.2.1.6 构建重组质粒pETHG-J1U | 第44页 |
3.2.2 构建入门载体pETHG-J1U-J1D | 第44-45页 |
3.2.3 双元载体pCAMBIA-Bar-jen1的构建 | 第45-46页 |
3.2.4 双元载体pCAMBIA-Bar-jen1导入农杆菌AGL-1 感受态细胞 | 第46-47页 |
3.2.4.1 农杆菌AGL-1 活化 | 第46页 |
3.2.4.2 农杆菌AGL-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双元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46-47页 |
3.2.5 农杆菌介导的灰葡萄孢转化 | 第47-49页 |
3.2.5.1 菌株的活化和培养 | 第47页 |
3.2.5.2 农杆菌AGL-1 介导的灰葡萄孢菌转化 | 第47-48页 |
3.2.5.3 转化子的分离纯化和保种 | 第48-49页 |
3.2.6 灰葡萄孢Bcjen1突变株的鉴定 | 第49-55页 |
3.2.6.1 利用引物验证Bcjen1和HPT基因存在 | 第49-51页 |
3.2.6.2 利用引物对Bcjen-F和JEN1R2进行PCR验证 | 第51页 |
3.2.6.3 利用引物对Bcjen-F和Hyg-R进行PCR验证 | 第51-52页 |
3.2.6.4 利用引物对JEN1F1-JEN1R1进行RT-PCR反应 | 第52-55页 |
3.3 结果和分析 | 第55-62页 |
3.3.1 重组质粒pETHG-J1U的构建 | 第55-57页 |
3.3.2 入门载体pETHG-JU-JD的构建 | 第57-58页 |
3.3.3 双元载体pCAMBIA-Bar-jen1的构建 | 第58-59页 |
3.3.4 双元载体pCAMBIA-Bar-jen1导入农杆菌AGL-1 中 | 第59-60页 |
3.3.5 敲除菌株的获得及分子鉴定 | 第60-62页 |
3.4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灰葡萄孢Bcjen1基因功能研究 | 第64-74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64-65页 |
4.1.1 菌株 | 第64页 |
4.1.2 试剂 | 第64页 |
4.1.3 培养基 | 第64-6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5-67页 |
4.2.1 灰葡萄孢Bcjen1突变株在PDA平板上的表型分析 | 第65-66页 |
4.2.1.1 PDA平板上生长速率测定 | 第65页 |
4.2.1.2 PDA平板上孢子和菌核产率 | 第65-66页 |
4.2.2 MSC平板上表型分析 | 第66-67页 |
4.2.2.1 灰葡萄孢突变菌株在乳酸平板上表型分析 | 第66页 |
4.2.2.2 灰葡萄孢突变菌株在丙酮酸平板上表型分析 | 第66页 |
4.2.2.3 灰葡萄孢突变菌株在乙酸平板上表型分析 | 第66页 |
4.2.2.4 灰葡萄孢突变菌株在二羧酸平板上表型分析 | 第66-67页 |
4.2.3 灰葡萄孢突变菌株致病性研究 | 第67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67-73页 |
4.3.1 灰葡萄孢Bcjen1突变株在PDA平板上的表型分析 | 第67-69页 |
4.3.1.1 PDA平板上生长速率测定 | 第67-68页 |
4.3.1.2 PDA平板上孢子和菌核产率 | 第68-69页 |
4.3.2 MSC平板上表型分析 | 第69-72页 |
4.3.2.1 灰葡萄孢突变菌株在乳酸平板上表型分析 | 第69-70页 |
4.3.2.2 灰葡萄孢突变菌株在丙酮酸平板上表型分析 | 第70页 |
4.3.2.3 灰葡萄孢突变菌株在乙酸平板上表型分析 | 第70-71页 |
4.3.2.4 灰葡萄孢突变菌株在二羧酸平板上表型分析 | 第71-72页 |
4.3.3 灰葡萄孢突变株致病性研究 | 第72-73页 |
4.4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后续工作展望 | 第74-77页 |
5.1 总结 | 第74-75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