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Ru(Ⅱ)/Ni(Ⅱ)-NNN钳形配合物用于催化醇脱氢和CO2氢化还原反应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59页
    1.1 前言第12-14页
    1.2 钳形配合物的概述及简单分类第14-15页
    1.3 钳形配体和钳形配合物的合成方法第15-19页
        1.3.1 直接环金属化法第15-16页
        1.3.2 氧化加成法第16-17页
        1.3.3 转移金属化反应第17页
        1.3.4 转移环金属化反应第17-19页
    1.4 钳形配合物的应用第19-33页
        1.4.1 钳形配合物催化烷烃脱氢生成H_2和烯烃第19页
        1.4.2 钳形配合物催化的醇类无受体脱氢反应第19-30页
        1.4.3 金属配合物催化甲酸分解生成H_2第30页
        1.4.4 钳形配合物催化胺脱氢生成H_2第30-32页
        1.4.5 钳形配合物催化醇/胺脱氢小结第32-33页
    1.5 金属配合物催化CO_2氢化还原反应第33-35页
    1.6 金属配合物催化的可逆产氢-储氢循环第35-37页
    1.7 金属配合物催化醇脱氢反应和CO_2氢化还原反应的机理第37-41页
        1.7.1 钳形配合物催化醇脱氢反应的机理第37-40页
        1.7.2 金属配合物催化CO_2氢化还原反应机理第40-41页
    1.8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和主要研究内容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59页
第二章 Ru(Ⅱ)-NNN型钳形配合物催化醇脱氢生成H_2和羧酸盐第59-80页
    2.1 实验部分第60-66页
        2.1.1 仪器与试剂第60-61页
        2.1.2 配体和配合物的合成第61-64页
        2.1.3 催化实验操作第64页
        2.1.4 氢气的定性检测第64-65页
        2.1.5 氢气的定量分析及产氢速率测试第65页
        2.1.6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第65-66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66-74页
        2.2.1 配合物1-3的合成及表征第66-68页
        2.2.2 配合物1-3催化醇脱氢生成H_2和羧酸盐第68-72页
        2.2.3 催化反应的初步机理及催化剂的循环使用第72-73页
        2.2.4 产氨定性分析第73-74页
        2.2.5 产氢的定量分析及速率测试第74页
    2.3 本章小结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第三章 Ru-NNN型钳形配合物催化CO_2/碳酸氢盐氢化还原生成甲酸盐第80-95页
    3.1 实验部分第81-85页
        3.1.1 仪器与试剂第81-82页
        3.1.2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第82-83页
        3.1.3 催化实验操作第83-84页
        3.1.4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第84-85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85-89页
        3.2.1 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85-87页
        3.2.2 催化CO_2/碳酸盐氢化还原第87-89页
    3.3 本章小结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5页
第四章 Ni(Ⅱ)-NNN型钳形配合物催化醇脱氢生成羧酸盐和H_2第95-110页
    4.1 实验部分第96-100页
        4.1.1 仪器与试剂第96页
        4.1.2 配体和配合物的合成第96-97页
        4.1.3 催化实验第97页
        4.1.4 氢气的定性分析第97-98页
        4.1.5 氢气的定量分析及产氢速率测试第98-99页
        4.1.6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第99-100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100-106页
        4.2.1 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100-101页
        4.2.2 催化脱氢实验第101-104页
        4.2.3 产氢的定量分析及速率测试第104-105页
        4.2.4 催化反应的初步机理探索第105-106页
    4.3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0页
第五章 Ru-NNN型钳形配合物催化醇脱氢生成羧酸盐中间体的分离及催化机理研究第110-125页
    5.1 实验部分第112-114页
        5.1.1 仪器与试剂第112-114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114-122页
    5.3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5页
总结与展望第125-127页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边坡地震动力失稳概率分析方法研究--以宁夏西吉震湖斜坡为例
下一篇:高铝粉煤灰中氧化铝的氨法提取工艺与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