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4页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9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其创新点 | 第19-24页 |
1.3.1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3.3 创新点 | 第23-24页 |
2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 第24-47页 |
2.1 西吉县概况 | 第24-25页 |
2.2 西吉县地质环境条件 | 第25-28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5-26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6-28页 |
2.3 区域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 | 第28-45页 |
2.3.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第28-30页 |
2.3.2 区域地球物理场 | 第30-33页 |
2.3.3 区域主要活动断裂 | 第33-40页 |
2.3.4 区域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 第40-45页 |
2.4 近场区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 | 第45-46页 |
2.4.1 近场区主要活动断裂 | 第45-46页 |
2.4.2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 | 第46页 |
2.5 小结 | 第46-47页 |
3 考虑潜源方位的西吉县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47-70页 |
3.1 考虑潜源方位的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 第47-55页 |
3.2 区域潜在震源区划分 | 第55-58页 |
3.2.1 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 第55页 |
3.2.2 潜在震源区的划分 | 第55-56页 |
3.2.3 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 第56-58页 |
3.3 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 | 第58-61页 |
3.3.1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 第59页 |
3.3.2 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系数 | 第59-61页 |
3.4 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及结果 | 第61-68页 |
3.4.1 潜源方位划分及场地地震影响分区 | 第61-63页 |
3.4.2 考虑潜源方位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 | 第63-68页 |
3.5 小结 | 第68-70页 |
4 震湖斜坡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第70-99页 |
4.1 任意方向入射的平面地震体波激振方法 | 第70-87页 |
4.1.1 地震体波射线的空间表达 | 第70-71页 |
4.1.2 边坡激振边界节点启振时序 | 第71-73页 |
4.1.3 体波震相的波动应力时程 | 第73-86页 |
4.1.4 不同体波震相波动应力分量的叠加时程 | 第86-87页 |
4.2 震湖斜坡三维地质建模 | 第87-93页 |
4.2.1 震湖滑坡概述 | 第87-88页 |
4.2.2 滑坡震前三维形态恢复及建模 | 第88-93页 |
4.3 震湖斜坡临界地震峰值加速度 | 第93-97页 |
4.3.1 临界地震峰值加速度及其意义 | 第93-94页 |
4.3.2 地震动力作用方式选取 | 第94-95页 |
4.3.3 震湖斜坡的临界地震峰值加速度 | 第95-97页 |
4.4 小结 | 第97-99页 |
5 考虑潜在震源的震湖斜坡失稳概率分析 | 第99-117页 |
5.1 震湖斜坡临界地震峰值加速度不确定性分析 | 第99-108页 |
5.1.1 潜在震源的不确定性 | 第99-101页 |
5.1.2 边坡自身条件的不确定性 | 第101-107页 |
5.1.3 潜在震源不确定性及边坡自身条件不确定性影响的叠加 | 第107-108页 |
5.2 震湖斜坡地震动力稳定性初判 | 第108-109页 |
5.3 考虑潜在震源的边坡失稳概率分析模型 | 第109-113页 |
5.3.1 边坡地震失稳概率分析 | 第109-111页 |
5.3.2 边坡地震稳定性状态分析 | 第111-113页 |
5.4 震湖斜坡地震稳定性状态及其失稳概率 | 第113-114页 |
5.5 结果评述 | 第114-115页 |
5.6 小结 | 第115-11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6.1 结论 | 第117-118页 |
6.2 展望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附录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