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江汉平原乡镇“四化同步”发展的动力、路径及模式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2页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课题来源第11页
        1.1.2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2 相关概念解析第13-15页
        1.2.1 四化同步第13-14页
        1.2.2 江汉平原地区及其乡镇地区第14页
        1.2.3 乡镇与乡村第14-15页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15-17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3.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4 研究范围与对象第17-18页
        1.4.1 研究范围第17-18页
        1.4.2 研究对象第18页
    1.5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1 文献资料研究法第18页
        1.5.2 案例比较分析法第18-19页
        1.5.3 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的方法第19页
        1.5.4 归纳与演绎结合分析的方法第19页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9-22页
        1.6.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6.2 研究框架第20-22页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经验借鉴第22-37页
    2.1 相关基础理论第22-26页
        2.1.1 经济学中的城市发展理论第22-25页
        2.1.2 城乡融合理论和思想第25-26页
    2.2 已有相关研究第26-35页
        2.2.1 国外农业地区城乡发展研究第26-27页
        2.2.2 国内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第27-29页
        2.2.3 国内乡镇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第29-31页
        2.2.4 国内乡镇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第31-33页
        2.2.5 国内乡镇“四化同步”相关研究第33-35页
    2.3 相关研究述评第35-37页
3 江汉平原地区乡镇发展特征及问题解析第37-77页
    3.1 人口特征第37-47页
        3.1.1 人口分布非均衡,各市、县乡镇地区人口密度差异较大第37-39页
        3.1.2 武汉城市圈辐射范围内的乡镇地区人口集聚趋势显著第39-44页
        3.1.3 乡镇城镇化率整体偏低、地域差异显著第44-47页
    3.2 产业特征第47-58页
        3.2.1 整体产业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47-49页
        3.2.2 产业发展呈现“一二产稳定增长,三产均衡偏弱”态势第49-53页
        3.2.3 农业发展水平稳定上升,现代化程度低第53-56页
        3.2.4 二产发展形式粗放,产业链厚度不足第56-57页
        3.2.5 三产发展能级低端,增速迟缓第57-58页
    3.3 设施配套特征第58-62页
        3.3.1 区域社会、市政设施覆盖不足,阻碍地区发展第58-61页
        3.3.2 城镇地区设施配套不全第61页
        3.3.3 农村地区设施配套缺失第61-62页
    3.4 空间特征第62-66页
        3.4.1 各乡镇在区域空间总体格局中呈现均衡密集、网络化发展的态势第62-64页
        3.4.2 镇村体系不完善,仅呈现“镇区——农村居民点”二个层级第64-65页
        3.4.3 农村居民点呈现高密度均质零散、沿河沿路线性两种分布形态第65-66页
    3.5 发展问题及根源解析第66-76页
        3.5.1 乡镇发展缺乏动力,异地城镇化态势明显第66-68页
        3.5.2 乡镇产业结构失衡,就业吸纳能力不足第68-73页
        3.5.3 城乡设施配套不足,镇村结构缺乏活力第73-76页
    3.6 本章小结第76-77页
4 江汉平原地区乡镇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第77-99页
    4.1 传统农业地区乡镇发展的动力特征第77-78页
    4.2 农业现代化的内生核心推动力第78-83页
        4.2.1 以规模种植推动农业富余劳动力释放第78-79页
        4.2.2 以设施农业推动一产高效精细化生产第79-80页
        4.2.3 以高质原材料提供推动乡镇工业发展第80-81页
        4.2.4 以耕作半径扩张推动农村空间布局优化第81-83页
    4.3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集聚拉动力第83-94页
        4.3.1 新型城镇化对于城乡均等一体化的主导拉力第83-90页
        4.3.2 工业化对于城乡人口与空间集聚的主导拉力第90-94页
    4.4 信息化的科技嵌入隐形带动力第94-96页
        4.4.1 以信息化带动科学文化和劳作素质提升第94-95页
        4.4.2 以信息化带动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第95页
        4.4.3 以信息化带动乡镇管理一体化第95-96页
    4.5 四化同步模式下乡镇发展动力机制第96-98页
    4.6 本章小结第98-99页
5 江汉平原地区乡镇发展路径研究第99-131页
    5.1 跃迁转移、优化配置——“以人为本”的人口聚集路径第99-108页
        5.1.1 坚持就业优先,推动就地就近城镇化第99-102页
        5.1.2 就地优化配置,推动人口跃迁转移第102-108页
    5.2 差别指引、关联扶持——“产镇互动”的产业发展路径第108-120页
        5.2.1 因地制宜、错位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第108-111页
        5.2.2 调整结构、关联扶持产业融合发展第111-120页
    5.3 统建共享、有序延伸——“城乡均等”的设施配套路径第120-123页
        5.3.1 构建全域交通一体化、旅游通道生态化第120-122页
        5.3.2 公共服务有序延伸、推进城乡和谐互动第122-123页
    5.4 肌理延续、重点集聚——“功能优先”的空间优化路径第123-130页
        5.4.1 城镇地区:重点集聚、强化吸引第123-124页
        5.4.2 农村地区:延续肌理、以改代撤第124-128页
        5.4.3 镇村体系:突破传统、功能优先第128-130页
    5.5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6 江汉平原地区乡镇发展模式第131-139页
    6.1 乡镇发展总体模式第131-133页
    6.2 分类别乡镇发展模式第133-139页
        6.2.1 农业产业化主导的乡镇发展模式第133-134页
        6.2.2 工业链群化主导的乡镇发展模式第134-136页
        6.2.3 旅游特色化主导的乡镇发展模式第136-137页
        6.2.4 工贸结合化主导的乡镇发展模式第137-139页
7 结论与启示第139-143页
    7.1 研究结论第139-141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141页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141-143页
        7.3.1 论文存在的不足第141-142页
        7.3.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JA乳业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化进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