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9-19页 |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1.2.1 国外文献研究 | 第11-14页 |
| 1.2.2 国内文献研究 | 第14-17页 |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7-18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19页 |
| 第2章 利率市场化的定义及理论 | 第19-22页 |
| 2.1 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 第19页 |
| 2.2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 2.2.1 金融抑制论 | 第19-20页 |
| 2.2.2 金融深化论 | 第20-21页 |
| 2.2.3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 第3章 国内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 | 第22-27页 |
| 3.1 我国台湾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 | 第22-23页 |
| 3.2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 | 第23-24页 |
| 3.3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 | 第24-25页 |
| 3.4 国内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 第25-27页 |
| 3.4.1 稳定的宏观经济关系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败 | 第25-26页 |
| 3.4.2 应该科学选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方法 | 第26-27页 |
| 第4章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程及其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27-40页 |
| 4.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程 | 第27-29页 |
| 4.2 利率市场化改革给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 第29-30页 |
| 4.2.1 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 | 第29页 |
| 4.2.2 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 | 第29-30页 |
| 4.2.3 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资金定价体系 | 第30页 |
| 4.3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冲击 | 第30-40页 |
| 4.3.1 存贷利差收紧,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受到全面冲击 | 第30-33页 |
| 4.3.2 负债波动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面对艰巨挑战 | 第33-34页 |
| 4.3.3 利率风险凸显,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 第34-40页 |
| 第5章 利率市场化下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 | 第40-50页 |
| 5.1 对于重新定价风险的实证研究 | 第40-44页 |
| 5.1.1 模型的选取 | 第40页 |
| 5.1.2 数据的获得 | 第40-41页 |
| 5.1.3 实证分析 | 第41-44页 |
| 5.2 对于基准风险的实证研究 | 第44-50页 |
| 5.2.1 变量的选取 | 第45-47页 |
| 5.2.2 数据的来源 | 第47页 |
| 5.2.3 实证分析 | 第47-50页 |
| 第6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 第50-55页 |
| 6.1 进行风险管理体系变革,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 | 第50-52页 |
| 6.1.1 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 第50-51页 |
| 6.1.2 完善银行内部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机制 | 第51页 |
| 6.1.3 大力发展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管理利率风险的策略 | 第51页 |
| 6.1.4 注重培养国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 第51-52页 |
| 6.2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减少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 | 第52-53页 |
| 6.2.1 转变传统经营理念,注重中间业务的发展 | 第52页 |
| 6.2.2 发展中间业务的具体措施 | 第52-53页 |
| 6.3 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定价体系 | 第53-55页 |
| 6.3.1 建立健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定价体系 | 第54页 |
| 6.3.2 加强监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 第54-55页 |
| 附录 | 第55-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