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14-19页 |
一、研究价值 | 第14-16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经济违法犯罪法律责任立法一体化的提出和构思 | 第19-45页 |
第一节 经济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 第19-31页 |
一、经济犯罪的定义 | 第19-25页 |
二、经济犯罪的范围 | 第25-26页 |
三、经济犯罪的特点 | 第26-31页 |
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概念和体系 | 第31-38页 |
一、法律责任的定义 | 第31-33页 |
二、法律责任的种类 | 第33-35页 |
三、法律责任的体系 | 第35-38页 |
第三节 立法一体化的概念和运用 | 第38-45页 |
一、立法一体化的思想 | 第38-40页 |
二、立法一体化的定义 | 第40-42页 |
三、立法一体化的运用 | 第42-45页 |
第二章 经济犯罪立法模式的理论指引 | 第45-73页 |
第一节 自然犯与法定犯的概念与演变 | 第45-54页 |
一、自然犯和法定犯的概念 | 第45-48页 |
二、自然犯和法定犯的区分 | 第48-50页 |
三、自然犯和法定犯的演变 | 第50-54页 |
第二节 刑事犯与行政犯的形成和发展 | 第54-64页 |
一、刑事犯与警察犯的形成 | 第54-57页 |
二、警察犯与行政犯的替换 | 第57-60页 |
三、行政犯与行政刑法的发展 | 第60-64页 |
第三节 自然犯与行政犯的视角和启发 | 第64-73页 |
一、法定犯与行政犯的区分 | 第64-67页 |
二、自然犯与行政犯的范畴 | 第67-70页 |
三、自然犯与行政犯的应用 | 第70-73页 |
第三章 经济犯罪立法模式的历史考察 | 第73-104页 |
第一节 经济犯罪立法的历代沿革 | 第73-89页 |
一、我国古代经济法制的思想 | 第73-76页 |
二、我国古代经济法制的轮廓 | 第76-83页 |
三、我国古代经济法制的特色 | 第83-89页 |
第二节 “刑民不分”的重新解读 | 第89-96页 |
一、我国古代经济立法的规律 | 第89-92页 |
二、刑民不分法律传统的驳斥 | 第92-94页 |
三、立法模式和经济基础的关系 | 第94-96页 |
第三节 古代立法传统的合理借鉴 | 第96-104页 |
一、重刑文化的警惕 | 第96-99页 |
二、刑民一体的超越 | 第99-101页 |
三、出礼入刑的转化 | 第101-104页 |
第四章 经济犯罪立法模式的中外比较 | 第104-129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国家经济犯罪的立法模式 | 第104-114页 |
一、英美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犯罪 | 第104-108页 |
二、英美破坏人与物合法关系的犯罪 | 第108-111页 |
三、英美破坏人与人诚信关系的犯罪 | 第111-114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经济犯罪的立法模式 | 第114-122页 |
一、德日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犯罪 | 第114-117页 |
二、德日破坏人与物合法关系的犯罪 | 第117-120页 |
三、德日破坏人与人诚信关系的犯罪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 我国经济犯罪的立法模式 | 第122-129页 |
一、我国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犯罪 | 第122-124页 |
二、我国破坏人与物合法关系的犯罪 | 第124-126页 |
三、我国破坏人与人诚信关系的犯罪 | 第126-129页 |
第五章 中国经济犯罪立法模式的问题和反思 | 第129-152页 |
第一节 我国经济犯罪立法模式的现状 | 第129-137页 |
一、现行刑法颁行前的立法模式 | 第129-131页 |
二、现行刑法颁行时的修订内容 | 第131-134页 |
三、现行刑法颁行后的密集改动 | 第134-137页 |
第二节 我国经济犯罪立法模式的反思 | 第137-144页 |
一、现实发展情势的适应障碍 | 第138-140页 |
二、刑法典本身的频繁变动 | 第140-142页 |
三、刑事法律规范的相互失调 | 第142-144页 |
第三节 我国经济犯罪立法模式的争议 | 第144-152页 |
一、经济犯罪立法模式的各方总结 | 第144-146页 |
二、经济犯罪立法模式的不同方案 | 第146-148页 |
三、经济犯罪立法模式的优劣评估 | 第148-152页 |
第六章 经济违法犯罪法律责任立法一体化的趋势和意义 | 第152-171页 |
第一节 经济违法犯罪刑事立法模式的主动突围 | 第152-158页 |
一、经济犯罪刑事立法模式的创新 | 第152-153页 |
二、古代经济犯罪立法策略的参考 | 第153-154页 |
三、我国当代刑事立法经验的提炼 | 第154-155页 |
四、国外经济犯罪立法模式的借鉴 | 第155-157页 |
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势的需要 | 第157-158页 |
第二节 经济违法犯罪法律责任立法一体化的模型塑造 | 第158-165页 |
一、经济犯罪立法中的立法名称 | 第158-159页 |
二、经济犯罪立法中的立法主体 | 第159-160页 |
三、经济犯罪立法中的立法内容 | 第160-162页 |
四、经济犯罪立法中的立法程序 | 第162-163页 |
五、经济犯罪立法中的立法技术 | 第163-165页 |
第三节 经济违法犯罪法律责任立法一体化的内在价值 | 第165-171页 |
一、经济违法犯罪法律责任一体化的立法价值 | 第165-166页 |
二、经济违法犯罪法律责任一体化的司法价值 | 第166-167页 |
三、经济违法犯罪法律责任一体化的理论价值 | 第167-168页 |
四、经济违法犯罪法律责任一体化的教学价值 | 第168-169页 |
五、经济违法犯罪法律责任一体化的文化价值 | 第169-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3-185页 |
后记 | 第185-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