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7-21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二、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 | 第20-21页 |
第一章 互联网金融概述 | 第21-36页 |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概念 | 第21-25页 |
一、互联网金融的名称起源 | 第21-22页 |
二、互联网金融含义 | 第22-25页 |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业态模式 | 第25-27页 |
一、官方和实务论点 | 第25-26页 |
二、理论界观点 | 第26页 |
三、评价 | 第26-27页 |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实基础 | 第27-30页 |
一、小微群体融资难 | 第28-29页 |
二、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少 | 第29页 |
三、国家政策扶持 | 第29-30页 |
四、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 | 第30页 |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的两面性 | 第30-36页 |
一、互联网金融的功能 | 第30-32页 |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 第32-36页 |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犯罪概念解析 | 第36-52页 |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犯罪概念 | 第36-43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37-40页 |
二、与相关概念异同 | 第40-43页 |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特征 | 第43-45页 |
一、犯罪对象主要围绕资金融通和数据征信 | 第43-44页 |
二、犯罪主体以互联网企业为主 | 第44-45页 |
三、作案手段具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点 | 第45页 |
四、二次违法性特征明显 | 第45页 |
第三节 明确互联网金融犯罪概念的意义和功能 | 第45-52页 |
一、刑法概念发展的需要 | 第46页 |
二、明确互联网金融犯罪圈 | 第46-49页 |
三、互联网金融犯罪催生了刑法罪名的转变 | 第49-50页 |
四、明确互联网金融犯罪概念有利于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良性发展 | 第50-52页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刑法扩容问题 | 第52-68页 |
第一节 立法扩容 | 第52-54页 |
第二节 司法扩容 | 第54-68页 |
一、互联网金融业务主体金融性质的界定 | 第54-58页 |
二、对非法占有的认定 | 第58-60页 |
三、对个人信息的认定 | 第60-63页 |
四、合同诈骗罪中合同外延应纳入电子合同 | 第63-64页 |
五、对财产的界定 | 第64-68页 |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犯罪刑事政策 | 第68-84页 |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对刑法的挑战 | 第69-71页 |
第二节 界定互联网金融犯罪客观情况考量 | 第71-75页 |
一、客观基础发生改变 | 第72-73页 |
二、国家政策发生变化 | 第73-74页 |
三、司法及地方对于传统金融进行适度突破 | 第74-75页 |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中刑事政策的内涵 | 第75-84页 |
一、与罪刑法定原则 | 第76-79页 |
二、刑事政策的内容 | 第79-84页 |
第五章 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行政监管与刑法审视 | 第84-112页 |
第一节 第三方支付平台简介 | 第84-87页 |
一、第三方支付的概念 | 第84-85页 |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突起 | 第85页 |
三、第三方支付及其主要平台 | 第85-86页 |
四、第三方支付模式 | 第86-87页 |
第二节 行政监管 | 第87-98页 |
一、美国监管 | 第89-93页 |
二、欧盟监管 | 第93-95页 |
三、我国监管 | 第95-97页 |
四、比较评析 | 第97-98页 |
第三节 刑法审视 | 第98-112页 |
一、挪用资金罪 | 第99-101页 |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 第101-105页 |
三、盗窃、诈骗交织型犯罪 | 第105-107页 |
四、洗钱罪 | 第107-109页 |
五、信用卡犯罪 | 第109页 |
六、非法经营罪 | 第109-112页 |
第六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行政监管需求 与刑法审视 | 第112-142页 |
第一节 概论 | 第112-114页 |
第二节 P2P网络借贷平台行政监管 | 第114-120页 |
一、英国监管 | 第114-115页 |
二、美国监管 | 第115-117页 |
三、我国行政监管 | 第117-119页 |
四、比较评析 | 第119-120页 |
第三节 我国P2P借贷运行模式 | 第120-123页 |
一、业务模式 | 第120-122页 |
二、异化的P2P借贷需要刑法审视 | 第122-123页 |
第四节 P2P借贷涉罪分析 | 第123-142页 |
一、非法集资对P2P借贷的宏观约束 | 第123-126页 |
二、P2P借贷刑法审视 | 第126-142页 |
第七章 众筹行政监管和刑法审视 | 第142-172页 |
第一节 众筹的基本情况 | 第142-148页 |
一、众筹概述 | 第142-143页 |
二、众筹的基本分类 | 第143-146页 |
三、众筹与私募的关系 | 第146-148页 |
第二节 众筹的行政监管 | 第148-157页 |
一、我国行政监管 | 第148-151页 |
二、国外监管 | 第151-155页 |
三、比较评析 | 第155-157页 |
第三节 刑法审视 | 第157-172页 |
一、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 第157-162页 |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 第162-164页 |
三、集资诈骗罪 | 第164-165页 |
四、合同诈骗罪 | 第165-168页 |
五、非法经营罪 | 第168-170页 |
六、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 | 第170-172页 |
第八章 大数据的行政监管与刑法审视 | 第172-200页 |
第一节 大数据价值 | 第172-174页 |
第二节 数据征信 | 第174-194页 |
一、数据征信行政监管 | 第175-181页 |
二、数据征信的刑法审视 | 第181-186页 |
三、大数据主要犯罪类型 | 第186-194页 |
第三节 电商小贷 | 第194-200页 |
一、电商小贷简介 | 第195-196页 |
二、我国行政监管 | 第196-198页 |
三、刑法审视 | 第198-200页 |
第九章 互联网金融门户 | 第200-206页 |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门户概念 | 第200-201页 |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门户简介 | 第201页 |
第三节 刑法审视 | 第201-206页 |
一、非法经营罪 | 第202-205页 |
二、共同犯罪问题 | 第205-206页 |
第十章 互联网金融下行政监管与刑法的完善 | 第206-222页 |
第一节 行政监管完善 | 第207-210页 |
一、混业监管 | 第207-208页 |
二、完善监管思路 | 第208-210页 |
第二节 刑法完善 | 第210-222页 |
一、将大数据纳入刑法财产权 | 第210-213页 |
二、完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 第213-215页 |
三、完善集资诈骗罪 | 第215-217页 |
四、完善非法经营罪 | 第217-220页 |
五、完善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 第220-2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23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39-240页 |
后记 | 第240-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