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热舒适的空调节能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致谢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1.2 热舒适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 | 第21-24页 |
1.2.1 热舒适评价标准 | 第22页 |
1.2.2 热舒适评价指标 | 第22-24页 |
1.3 基于热舒适的空调节能研究 | 第24-29页 |
1.3.1 基于热舒适与节能的室内空气参数研究 | 第24-26页 |
1.3.2 基于热舒适的空调节能优化控制研究 | 第26-27页 |
1.3.3 室内气流组织优化的空调节能研究 | 第27-29页 |
1.3.4 研究现状总结 | 第2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9-32页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基于热舒适的空调节能设计基础理论研究 | 第32-47页 |
2.1 质量功能展开理论 | 第32-34页 |
2.1.1 QFD基本概念及模型 | 第32-33页 |
2.1.2 质量屋 | 第33-34页 |
2.2 公理化设计理论 | 第34-38页 |
2.2.1 公理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 第35-36页 |
2.2.2 公理化设计流程 | 第36-38页 |
2.3 基于热舒适的空调节能设计 | 第38-46页 |
2.3.1 设计方法总体模型 | 第38-40页 |
2.3.2 热舒适模型及功能质量屋 | 第40-43页 |
2.3.3 能量效用模型 | 第43-45页 |
2.3.4 设计方案获取与评价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热舒适需求功能HoQ构建过程及方法 | 第47-79页 |
3.1 人体热舒适需求获取 | 第47-49页 |
3.1.1 热舒适需求调查 | 第47-48页 |
3.1.2 热舒适需求描述模型 | 第48-49页 |
3.2 热舒适需求基本重要度的确定方法 | 第49-56页 |
3.2.1 热舒适需求基本重要度确定的RAHP法 | 第49-53页 |
3.2.2 热舒适需求基本重要度计算 | 第53-56页 |
3.3 热舒适需求最终重要度的确定方法 | 第56-65页 |
3.3.1 现有需求最终重要度确定方法评述 | 第56-57页 |
3.3.2 基于不确定信息的最终重要度确定方法 | 第57-61页 |
3.3.3 热舒适需求最终重要度计算 | 第61-65页 |
3.4 热舒适需求与产品功能的映射方法 | 第65-71页 |
3.4.1 功能分析 | 第65-67页 |
3.4.2 功能特性基本优先度确定 | 第67-69页 |
3.4.3 功能特性最终优先度确定 | 第69-71页 |
3.5 家用空调功能特性分析与计算 | 第71-78页 |
3.5.1 功能特性基本优先度确定 | 第71-74页 |
3.5.2 功能特性最终优先度确定 | 第74-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能量效用模型构建过程及应用 | 第79-102页 |
4.1 能量效用模型构建过程 | 第79-80页 |
4.2 能量因素识别 | 第80-82页 |
4.2.1 能量因素概念 | 第80-81页 |
4.2.2 能量因素筛选 | 第81-82页 |
4.3 能量设计因子提取 | 第82-86页 |
4.3.1 能量设计因子获取与表达 | 第82-83页 |
4.3.2 耦合能量设计因子分解 | 第83-86页 |
4.4 能量设计因子应用 | 第86-87页 |
4.4.1 能量设计因子的影响程度量化 | 第86页 |
4.4.2 能量优化 | 第86-87页 |
4.5 应用实例 | 第87-101页 |
4.5.1 家用空调能量因素识别 | 第87-91页 |
4.5.2 家用空调耦合能量设计因子分解 | 第91-96页 |
4.5.3 家用空调能量设计因子综合影响程度量化 | 第96-98页 |
4.5.4 送风量优化 | 第98-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家用空调出风口设计方案评价 | 第102-119页 |
5.1 热舒适性评价指标 | 第102-104页 |
5.2 仿真模型 | 第104-108页 |
5.2.1 物理模型 | 第104-105页 |
5.2.2 湍流模型 | 第105-107页 |
5.2.3 边界条件 | 第107-108页 |
5.3 仿真结果与评价 | 第108-118页 |
5.3.1 方案一仿真结果及评价 | 第108-111页 |
5.3.2 方案二仿真结果及评价 | 第111-114页 |
5.3.3 方案三仿真结果及评价 | 第114-117页 |
5.3.4 结果讨论 | 第117-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6.1 总结 | 第119-121页 |
6.2 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