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31页 |
1.3.1 低碳背景下的经济增长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3-26页 |
1.3.2 碳排放地区差异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6-28页 |
1.3.3 碳生产率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8-3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第2章 碳生产率地区差异的系统研究 | 第35-46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5-37页 |
2.1.1 碳生产率和全要素能源效率 | 第35-36页 |
2.1.2 碳生产率增长率和碳生产率增长指数 | 第36-37页 |
2.1.3 碳生产率的水平和碳生产率的增长 | 第37页 |
2.2 碳生产率地区差异的机理分析 | 第37-39页 |
2.2.1 碳生产率核算的数据选择 | 第37-38页 |
2.2.2 碳生产率地区差异测度特点 | 第38页 |
2.2.3 基于多维视角的碳生产率地区差异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2.3 构建基于碳生产率的经济增长模型 | 第39-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省域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 | 第46-65页 |
3.1 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对比分析 | 第46-52页 |
3.1.1 实测法 | 第46-47页 |
3.1.2 物料衡算法 | 第47-51页 |
3.1.3 排放系数法 | 第51页 |
3.1.4 核算方法比较分析 | 第51-52页 |
3.2 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52-55页 |
3.3 基于能源平衡表的省域碳排放核算方法分析 | 第55-58页 |
3.3.1 基于能源平衡表的参考方法 | 第55-57页 |
3.3.2 基于能源平衡表的部门方法 | 第57-58页 |
3.4 基于改进的能源平衡表的部门方法 | 第58-64页 |
3.4.1 核算碳排放部门的选取 | 第58-59页 |
3.4.2 碳排放因子 | 第59-60页 |
3.4.3 基本公式 | 第60页 |
3.4.4 比较分析 | 第60-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省域碳生产率区域划分及区域差异分析 | 第65-80页 |
4.1 省域碳生产率估算分析 | 第65-70页 |
4.1.1 核算步骤 | 第65-66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66-67页 |
4.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7-70页 |
4.2 基于聚类分析的省域碳生产率区域划分分析 | 第70-74页 |
4.2.1 聚类分析方法 | 第71页 |
4.2.2 省域碳生产率的区域划分分析 | 第71-74页 |
4.3 基于泰尔指数的碳生产率区域差异分析 | 第74-79页 |
4.3.1 地区差异度量影响因素 | 第74-76页 |
4.3.2 省域碳生产率区域差异分析 | 第76-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基于行业结构视角的碳生产率地区差异分析 | 第80-94页 |
5.1 行业部门碳生产率估算分析 | 第80-84页 |
5.1.1 行业部门的分类 | 第81-82页 |
5.1.2 数据来源 | 第82页 |
5.1.3 模型与计算 | 第82-84页 |
5.2 行业结构差异对碳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影响 | 第84-88页 |
5.2.1 构建碳生产率地区差异的理论分解模型 | 第84-86页 |
5.2.2 行业差异横向诊断 | 第86-88页 |
5.3 行业结构转变对碳生产率地区差异演变的影响 | 第88-93页 |
5.3.1 构建碳生产率增长率的理论分解模型 | 第88-89页 |
5.3.2 行业结构转变纵向诊断 | 第89-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6章 基于能源结构视角的碳生产率地区差异分析 | 第94-105页 |
6.1 细分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的核算分析 | 第94-97页 |
6.1.1 能源数据与计算方法 | 第95-96页 |
6.1.2 能源消费结构特点 | 第96-97页 |
6.2 构建基于能源结构的碳生产率地区差异的面板数据模型 | 第97-101页 |
6.2.1 面板数据的选取 | 第98页 |
6.2.2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 第98-100页 |
6.2.3 面板数据模型构建 | 第100-101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101-103页 |
6.3.1 全国面板数据分析 | 第101-102页 |
6.3.2 省际比较分析 | 第102-10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7章 基于增长视角的碳生产率地区差异分析 | 第105-117页 |
7.1 设计碳生产率增长的理论分解框架 | 第105-109页 |
7.1.1 规模报酬不变下的技术效率 | 第105-106页 |
7.1.2 分解框架 | 第106-109页 |
7.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109-111页 |
7.3 碳生产率增长来源分析 | 第111-115页 |
7.3.1 碳生产率增长来源的整体分析 | 第111-113页 |
7.3.2 碳生产率增长来源的地区差异分析 | 第113-11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8章 基于能效视角的碳生产率提升潜力的地区差异分析 | 第117-128页 |
8.1 构建碳生产率提升潜力理论模型 | 第117-119页 |
8.2 生产前沿面分析 | 第119-122页 |
8.2.1 历年处于生产前沿面的地区分析 | 第119-121页 |
8.2.2 历年处于非生产前沿面的地区分析 | 第121-122页 |
8.3 碳生产率提升潜力分析 | 第122-127页 |
8.3.1 二氧化碳排放节能潜力分析 | 第122-124页 |
8.3.2 碳生产率提升潜力地区差异分析 | 第124-127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9章 碳生产率区域综合分析及提升建议 | 第128-139页 |
9.1 碳生产率区域综合分析 | 第128-131页 |
9.1.1 第Ⅰ类地区 | 第128-129页 |
9.1.2 第Ⅱ类地区 | 第129-130页 |
9.1.3 第Ⅲ类地区 | 第130-131页 |
9.1.4 第Ⅳ类地区 | 第131页 |
9.2 提升建议 | 第131-138页 |
9.2.1 碳生产率提升原则 | 第131-132页 |
9.2.2 基于整体视角提升建议 | 第132-134页 |
9.2.3 基于区域视角提升建议 | 第134-138页 |
9.3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结论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6页 |
附录 | 第156-1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