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前我国民办高中德育实效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课题来源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4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0-12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15-16页
第2章 民办高中德育实效性相关理论概述第16-24页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6-17页
        2.1.1 民办高中第16页
        2.1.2 德育第16-17页
        2.1.3 德育实效性第17页
    2.2 民办高中德育的特点第17-19页
        2.2.1 德育对象来源独特第18页
        2.2.2 德育过程侧重对学生的管理第18页
        2.2.3 德育教师队伍压力大第18-19页
    2.3 民办高中德育的理论基础第19-22页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教育理论第19页
        2.3.2 毛泽东的德育理论第19-20页
        2.3.3 邓小平的德育理论第20-21页
        2.3.4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第21页
        2.3.5 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第21-22页
    2.4 增强民办高中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第22-24页
        2.4.1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第22-23页
        2.4.2 有利于提升民办高中的竞争力第23页
        2.4.3 有利于实现现代德育第23-24页
第3章 当前民办高中德育存在的问题第24-34页
    3.1 高中生德育素质参差不齐第24-26页
        3.1.1 部分学生知行不一第24页
        3.1.2 部分学生责任意识不强第24-25页
        3.1.3 部分学生挫折耐受力较弱第25页
        3.1.4 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第25-26页
    3.2 德育内容结构失衡,缺乏层次性第26-28页
        3.2.1 德育内容结构失衡第26-27页
        3.2.2 德育内容缺乏层次性第27-28页
    3.3 德育途径效果不显著第28-29页
        3.3.1 德育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第28-29页
        3.3.2 忽视家庭和社会德育资源第29页
    3.4 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缺乏艺术性第29-31页
        3.4.1 德育方法在选择与运用上过于单一封闭第29-30页
        3.4.2 德育方法在选择与运用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第30-31页
    3.5 德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稳定性差、育人合力欠佳第31-32页
        3.5.1 德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第31页
        3.5.2 德育教师队伍稳定性差第31-32页
        3.5.3 德育教师队伍育人合力欠佳第32页
    3.6 德育评价机制不健全第32-34页
        3.6.1 评价主体单一第33页
        3.6.2 评价方式具有封闭性第33-34页
第4章 影响民办高中德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第34-39页
    4.1 高中生自身的因素第34-35页
        4.1.1 高中生生理与心理的变化第34页
        4.1.2 高中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第34-35页
    4.2 教育体制的制约第35-36页
        4.2.1 高考体制第35页
        4.2.2 管理体制第35-36页
    4.3 社会环境第36页
        4.3.1 社会转型期的环境变化第36页
        4.3.2 网络传媒的影响第36页
    4.4 家庭环境第36-39页
        4.4.1 家庭经济状况第37页
        4.4.2 家庭结构第37页
        4.4.3 家庭氛围第37-38页
        4.4.4 家庭教育方式第38-39页
第5章 当前增强民办高中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第39-51页
    5.1 整合德育内容第39-41页
        5.1.1 充实德育内容第39-40页
        5.1.2 分别实施德育内容第40-41页
    5.2 改革德育途径第41-43页
        5.2.1 注重德育实践教学的情感体验第41-42页
        5.2.2 挖掘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资源第42-43页
    5.3 完善德育方法第43-45页
        5.3.1 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第43-44页
        5.3.2 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第44页
        5.3.3 显性型与隐性型相结合第44-45页
    5.4 优化德育环境第45-48页
        5.4.1 优化学校环境第45-46页
        5.4.2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第46-47页
        5.4.3 优化家庭环境第47-48页
    5.5 整合德育教师队伍第48-49页
        5.5.1 加强师德建设第48页
        5.5.2 注重德育教师队伍的业务培训第48-49页
        5.5.3 推进德育科研第49页
        5.5.4 确保师资队伍稳定第49页
    5.6 提高德育评价的科学性第49-51页
        5.6.1 推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第49-50页
        5.6.2 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第50-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附录A第56-61页
附录B第61-69页
致谢第69-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下一篇:山东省聊城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