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1 引言 | 第17-2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8-23页 |
1.2.1 作物水氮耦合效应及其数学表达 | 第18-20页 |
1.2.2 水盐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第20-21页 |
1.2.3 土壤盐分对作物水氮耦合效应的影响 | 第21-2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6-30页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6-27页 |
2.2 观测微区基本资料 | 第27-30页 |
2.2.1 观测微区设计布置 | 第27-28页 |
2.2.2 气象资料 | 第28页 |
2.2.3 土壤质地分类 | 第28-30页 |
3 土壤盐、氮交互作用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 | 第30-109页 |
3.1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30-34页 |
3.1.1 实验设计 | 第30-32页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2页 |
3.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2页 |
3.1.4 实验观测内容与测试方法 | 第32-34页 |
3.2 实验设计合理性分析 | 第34-39页 |
3.3 向日葵的生育期划分与农艺学指标 | 第39-89页 |
3.3.1 向日葵的生育期划分 | 第39-42页 |
3.3.2 向日葵的出苗率 | 第42-44页 |
3.3.3 向日葵的叶面积指数 | 第44-54页 |
3.3.4 向日葵的株高 | 第54-60页 |
3.3.5 向日葵的茎纵截面积 | 第60-64页 |
3.3.6 向日葵的蕾径或花盘直径 | 第64-70页 |
3.3.7 向日葵的地上部分干物质量 | 第70-78页 |
3.3.8 向日葵的地上部分储水量 | 第78-83页 |
3.3.9 向日葵收获时根系指标 | 第83-87页 |
3.3.10 向日葵的籽粒产量 | 第87-89页 |
3.4 向日葵的光合特性与生理指标 | 第89-102页 |
3.4.1 向日葵的SPAD值 | 第89-93页 |
3.4.2 向日葵的光合特性 | 第93-98页 |
3.4.3 向日葵不同生育期Na~+、Ca~(2+)和Mg~(2+)的含量 | 第98-102页 |
3.5 向日葵不同生育期土壤剖面的氮素含量 | 第102-10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05-109页 |
4 土壤水、氮、盐交互作用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 | 第109-163页 |
4.1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109-114页 |
4.1.1 实验设计 | 第109-113页 |
4.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13-114页 |
4.1.3 实验观测内容与测试方法 | 第114页 |
4.2 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分析 | 第114-117页 |
4.2.1 W.E.T传感器校核 | 第114-116页 |
4.2.2 向日葵全生育期土壤剖面平均水盐状况 | 第116-117页 |
4.3 向日葵生育期划分与农艺学指标 | 第117-145页 |
4.3.1 向日葵的生育期划分 | 第117-119页 |
4.3.2 向日葵的叶面积指数 | 第119-122页 |
4.3.3 向日葵的株高 | 第122-126页 |
4.3.4 向日葵的茎纵截面积 | 第126-129页 |
4.3.5 向日葵的蕾径或花盘直径(D) | 第129-133页 |
4.3.6 向日葵的干物质量 | 第133-136页 |
4.3.7 向日葵各器官储水量 | 第136-139页 |
4.3.8 向日葵的最大根深、最大根径和根体积 | 第139-142页 |
4.3.9 向日葵的籽粒产量 | 第142-145页 |
4.4 向日葵的生理指标 | 第145-161页 |
4.4.1 向日葵的SPAD值 | 第145-149页 |
4.4.2 向日葵Na~+、Ca~(2+)、Mg~(2+)的含量 | 第149-153页 |
4.4.3 向日葵的腾发量 | 第153-1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61-163页 |
5 水、盐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机理 | 第163-187页 |
5.1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163-168页 |
5.1.1 实验目的 | 第163页 |
5.1.2 实验土样 | 第163页 |
5.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63-164页 |
5.1.4 主要实验试剂 | 第164-165页 |
5.1.5 BaPS基本原理 | 第165-167页 |
5.1.6 实验方案设计 | 第167-168页 |
5.2 盐分对氮素硝化反硝化速率的影响 | 第168-176页 |
5.2.1 硝化反硝化速率的BaPS测定 | 第168-171页 |
5.2.2 实验过程中氮素含量的变化 | 第171-176页 |
5.3 水盐交互作用下的氮素转化 | 第176-186页 |
5.3.1 含水率的变化 | 第176-178页 |
5.3.2 水盐交互作用下的氮素含量 | 第178-179页 |
5.3.3 氮素转化过程的动力学描述 | 第179-1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86-187页 |
6 水、盐、氮交互作用下向日葵产量模拟 | 第187-229页 |
6.1 盐渍农田向日葵产量预测的改进Jensen模型 | 第187-209页 |
6.1.1 改进彭曼蒙特斯(Penman Monteith,PM)公式计算实际蒸腾量(ET) | 第187-190页 |
6.1.2 实际腾发量与产量的关系 | 第190-191页 |
6.1.3 向日葵根区盐分水平的定量描述 | 第191-195页 |
6.1.4 盐分胁迫阈值与盐分胁迫函数 | 第195-197页 |
6.1.5 盐分胁迫下氮素对向日葵生长的缓解效应 | 第197-199页 |
6.1.6 非盐分胁迫下实际腾发量的传递函数估计 | 第199-207页 |
6.1.7 改进Jensen模型的建立 | 第207-209页 |
6.2 基于土壤水、盐与施氮量的向日葵产量传递函数(Yield Transfer Function,YTF)模拟 | 第209-213页 |
6.3 基于作物生长指标的向日葵产量模拟 | 第213-226页 |
6.3.1 向日葵生长指标的筛选 | 第215-220页 |
6.3.2 向日葵产量的传递函数估计 | 第220-221页 |
6.3.3 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 第221-22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226-22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229-23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229-230页 |
7.1.1 水、氮、盐对向日葵生长的耦合效应 | 第229页 |
7.1.2 水、盐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机理 | 第229页 |
7.1.3 水、盐、氮交互作用下向日葵的产量模拟 | 第229-230页 |
7.2 创新点 | 第230-231页 |
7.3 建议 | 第231-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44页 |
博士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44-247页 |
致谢 | 第247-2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