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乡村教育的关注 | 第12页 |
2. 社会变迁引起社会互动的根本变革 | 第12页 |
3. 个人成长经历的回溯与反思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 互动 | 第14页 |
2. 乡村社区 | 第14-15页 |
3. “新生代”教师 | 第15-16页 |
(四) 研究综述 | 第16-24页 |
1. 关于社区涵义及乡村社区的研究 | 第16-20页 |
2. 关于社区互动的研究 | 第20-21页 |
3. 关于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研究 | 第21页 |
4. 关于乡村教师与乡村社区文化关系的研究 | 第21-22页 |
5. 研究综述小结 | 第22-24页 |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 第24-32页 |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4页 |
(二) 前期的理论准备 | 第24-25页 |
(三)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25-26页 |
1. 研究对象的预先限定 | 第25页 |
2. 研究场域的确定 | 第25-26页 |
(四) 研究关系的建立 | 第26-29页 |
1. 遭遇“守门员” | 第26-27页 |
2. 抽样方法的选择 | 第27页 |
3. 研究对象的最终确定 | 第27-29页 |
4. 研究者的身份定位 | 第29页 |
(五) 收集资料的方法 | 第29-30页 |
1. 访谈法 | 第29-30页 |
2. 参与式观察法 | 第30页 |
3. 实物资料收集法 | 第30页 |
(六) 研究进程 | 第30-31页 |
(七) 分析资料、建构理论以及成文方式 | 第31-32页 |
二、“新生代”乡村教师与社区互动的客观表现 | 第32-45页 |
(一) 互动性质 | 第32-37页 |
1. “缘分”和“兴趣”:互动的首要前提 | 第32-34页 |
2. “有来有往”:互动的必要形式 | 第34-35页 |
3. “关系”:互动的基本保障 | 第35-37页 |
(二) 互动类型 | 第37-40页 |
1. “新生代”乡村教师与家长:生活性互动 | 第37-38页 |
2. “新生代”乡村教师与领导:权力性互动 | 第38-39页 |
3. “新生代”乡村教师与学生:知识性互动 | 第39-40页 |
(三) 互动特点 | 第40-45页 |
1. 活动性 | 第40-42页 |
2. 情境性 | 第42-43页 |
3. 制约性 | 第43-45页 |
三、“新生代”乡村教师与社区互动的主观体验 | 第45-60页 |
(一) 互动期待 | 第45-50页 |
1. 认同感 | 第45-47页 |
2. 家校情感 | 第47-48页 |
3. 同事关系 | 第48-50页 |
(二) 互动心理 | 第50-56页 |
1. “圈子”:互动的心理界限 | 第50-51页 |
2. 送礼:互动的特殊情形 | 第51-53页 |
3. 丢面子:互动的面子观念 | 第53-54页 |
4. 关心:互动的真情流露 | 第54-56页 |
(三) 互动情绪 | 第56-60页 |
1. 自尊 | 第56-57页 |
2. 教育期望 | 第57-58页 |
3. 刻板印象 | 第58-60页 |
四、“新生代”乡村教师与社区互动的影响因素 | 第60-68页 |
(一) 认同危机 | 第60-61页 |
1. 语言障碍 | 第60-61页 |
2. 排外现象 | 第61页 |
(二) 社会保障 | 第61-63页 |
1. 待遇保障 | 第62页 |
2. 生活保障 | 第62-63页 |
(三) 人际关系 | 第63-64页 |
1. 外来人与本地人 | 第63页 |
2. 乡下人与城里人 | 第63-64页 |
(四) 教育观念 | 第64-66页 |
1. “甩手掌柜” | 第65页 |
2. 抵触的家长 | 第65-66页 |
(五) 社会地位 | 第66-68页 |
1. 经济地位 | 第66页 |
2. 社会资本 | 第66-68页 |
五、“新生代”乡村教师与社区互动的机制建构 | 第68-75页 |
(一) 教师社区融入机制——“新生代”乡村教师与社区互动的前提 | 第68-70页 |
1. 增强社区认同感,完善社区融入机制 | 第69页 |
2. 营造和谐互动秩序,实现共同目标 | 第69-70页 |
(二) 乡民协同教学机制——“新生代”乡村教师与社区互动的动力 | 第70-72页 |
1. 积极参与教学,创新乡民协同教学机制 | 第70-71页 |
2. 增强社会责任感,多方参与互动 | 第71-72页 |
(三) 师生对话创新机制——“新生代”乡村教师与社区互动的关键 | 第72-73页 |
1. 加强师生对话,建立师生平等对话机制 | 第72-73页 |
2. 拓宽平等内涵,促进师生公平性互动 | 第73页 |
(四) 乡土文化整合机制——“新生代”乡村教师与社区互动的保障 | 第73-75页 |
1. 开发乡土资源,建构文化资源保障机制 | 第73-74页 |
2. 树立生态理念,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 第74-75页 |
六、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反思 | 第75-83页 |
(一) 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75-79页 |
1. 文化冲突 | 第75-76页 |
2. 文化认同 | 第76-77页 |
3. 文化调适 | 第77-79页 |
(二) 效度和信度问题 | 第79-81页 |
1. 观察记录 | 第80页 |
2. 访谈记录 | 第80页 |
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80-81页 |
(三) 伦理道德问题 | 第81-82页 |
1. 自愿原则 | 第81页 |
2. 尊重个人隐私与保密原则 | 第81页 |
3. 回报原则 | 第81-82页 |
(四) 研究展望 | 第82-83页 |
结语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 | 第88-93页 |
附录1: D小学二年级(5)班课程表 | 第88-89页 |
附录2: D小学作息时间表 | 第89-90页 |
附录3: 访谈提纲(部分) | 第90-91页 |
附录4: D小学教师家访登记表 | 第91-92页 |
附录5: 学生写给“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信(部分)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