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以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为例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7页
        1.3.1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第13-15页
        1.3.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第15-16页
        1.3.3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第16-17页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第17-19页
        1.4.1 研究方法第17页
        1.4.2 论文内容第17-18页
        1.4.3 论文框架第18-19页
第2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理论第19-24页
    2.1 商业银行风险的内涵第19-20页
        2.1.1 商业银行风险的涵义第19页
        2.1.2 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第19-20页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第20-21页
    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征第21页
    2.4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内容第21-24页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以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为例第24-32页
    3.1 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第24-27页
        3.1.1 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现状简介第24-25页
        3.1.2 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信用风险现状分析第25-26页
        3.1.3 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第26-27页
    3.2 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第27-30页
        3.2.1 未建立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第27页
        3.2.2 专业型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匮乏第27-28页
        3.2.3 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第28-29页
        3.2.4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第29页
        3.2.5 信用风险管理外部环境存在不足第29-30页
    3.3 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0-32页
        3.3.1 宏观因素原因分析第30-31页
        3.3.2 商业银行自身原因分析第31页
        3.3.3 贷款企业自身原因分析第31-32页
第4章 国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经验第32-37页
    4.1 美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第32-34页
    4.2 英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第34-35页
    4.3 新加坡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第35-37页
第5章 完善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第37-48页
    5.1 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第37-39页
        5.1.1 建立具有一致性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第37页
        5.1.2 建立具有全面性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第37-38页
        5.1.3 建立具有系统性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第38页
        5.1.4 建立分散与集中相统一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第38-39页
    5.2 健全人力资源制度,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第39-40页
        5.2.1 提升员工素质,提高员工风险意识第39页
        5.2.2 培养信用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第39-40页
        5.2.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第40页
    5.3 以精细化管理为重点,增强信用风险管控能力第40-43页
        5.3.1 健全银行催收管理流程第40-41页
        5.3.2 建立有效的内部信用评价系统第41-42页
        5.3.3 做好潜在信用风险化解工作第42页
        5.3.4 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第42页
        5.3.5 加强信贷“三查”制度管理第42-43页
    5.4 建立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第43-45页
        5.4.1 设置总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第43-44页
        5.4.2 设置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第44-45页
        5.4.3 设置基层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第45页
    5.5 营造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外部环境第45-48页
        5.5.1 加强外部监管,提高信用风险监管水平第45-46页
        5.5.2 完善法律法规,改善信用风险管理外部环境第46页
        5.5.3 健全社会信用系统,切实降低信用风险第46-48页
第6章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OFDI区位选择研究
下一篇: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利益输送问题研究--基于北京银行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