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思路和逻辑结构 | 第14-16页 |
1.4 本文的预期创新 | 第16-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27页 |
2.1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2.1.1 定向增发国外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2.1.2 定向增发的国内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2.1.3 文献评述 | 第21页 |
2.2 利益输送文献综述 | 第21-24页 |
2.2.1 利益输送国外文献综述 | 第21-23页 |
2.2.2 利益输送国内文献综述 | 第23-24页 |
2.2.3 文献评述 | 第24页 |
2.3 定向增发与利益输送关联研究文献综述 | 第24-26页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4-25页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5-26页 |
2.3.3 文献评述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现状及利益输送特征分析 | 第27-32页 |
3.1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现状 | 第27-30页 |
3.1.1 定向增发的形成与发展 | 第27页 |
3.1.2 定向增发的特征分析 | 第27-30页 |
3.2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利益输送特征分析 | 第30-31页 |
3.2.1 利益输送的形式 | 第30页 |
3.2.2 利益输送的危害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案例分析:北京银行的定向增发事件 | 第32-71页 |
4.1 北京银行的案例介绍 | 第32-37页 |
4.1.1 北京银行的基本信息 | 第32-35页 |
4.1.2 北京银行股权结构 | 第35-37页 |
4.2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的事件特征及实施过程 | 第37-42页 |
4.2.1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事件特征 | 第37-40页 |
4.2.2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实施过程 | 第40-42页 |
4.3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的利益输送动机分析 | 第42-47页 |
4.3.1 北京银行是否有强烈的融资需求 | 第42-44页 |
4.3.2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普通股是否为最佳融资方式 | 第44页 |
4.3.3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是否为了长远的利益协同 | 第44-47页 |
4.4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的利益输送表现形式分析 | 第47-61页 |
4.4.1 是否存在定向增发折价过高 | 第47-52页 |
4.4.2 是否存在基准日打压股价 | 第52-53页 |
4.4.3 是否定向增发前进行了盈余管理 | 第53-56页 |
4.4.4 是否存在定向增发后高额分红 | 第56页 |
4.4.5 是否存在大股东减持套利 | 第56-61页 |
4.5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的经济后果 | 第61-70页 |
4.5.1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前后市场反应 | 第62-63页 |
4.5.2 北京银行定向增发前后财务绩效反映 | 第63-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71-7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5.2 研究建议 | 第72-74页 |
5.2.1 定价基准日的确定的合理性 | 第72-73页 |
5.2.2 定向增发后高额分红的规定合理性 | 第73页 |
5.2.3 控制大股东减持和适当延迟抛售期限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