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佛山松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实施中公众参与评价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4页
        1.1.1 背景分析第11-13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2 相关概念解析第14-15页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15-17页
        1.3.1 研究对象第15-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 研究框架第17-18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综述第18-36页
    2.1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研究第18-24页
        2.1.1 发展历程第18-21页
        2.1.2 研究内容第21-24页
    2.2 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研究第24-27页
        2.2.1 国外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研究第24-25页
        2.2.2 国内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研究第25-27页
    2.3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实施评价研究第27-28页
    2.4 公众参与研究与案例分析第28-35页
        2.4.1 国外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研究第28-29页
        2.4.2 国内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研究第29-32页
        2.4.3 我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中公众参与现状与问题第32-33页
        2.4.4 案例分析第33-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实施中公众参与评价框架构建第36-49页
    3.1 评价框架构建的基本思路第36-37页
    3.2 评价框架构建第37-41页
        3.2.1 构建原则第37页
        3.2.2 框架构建第37-41页
    3.3 评价指标选取第41-43页
        3.3.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第41-42页
        3.3.2 评价指标的确定第42-43页
    3.4 评价指标释义与评价标准第43-48页
        3.4.1 保护规划实施中公众参与内容执行情况第43-45页
        3.4.2 保护规划实施中公众参与保障机制建立情况第45-46页
        3.4.3 保护规划实施中公众参与效益评估情况第46-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佛山松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概况第49-67页
    4.1 松塘历史文化名村概况第49-51页
        4.1.1 地理区位第49-50页
        4.1.2 自然条件第50页
        4.1.3 历史沿革第50-51页
        4.1.4 社会经济第51页
    4.2 松塘历史文化名村特色与价值第51-56页
    4.3 保护历程概述第56-61页
        4.3.1 保护起步阶段:开村至改革开放第57页
        4.3.2 保护探索阶段:1980 至2008年第57-59页
        4.3.3 保护快速发展阶段:2009 年至今第59-61页
    4.4 保护规划编制第61-66页
        4.4.1 规划编制背景第61-62页
        4.4.2 规划目标第62-63页
        4.4.3 规划主要内容第63-66页
    4.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佛山松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实施中公众参与评价第67-110页
    5.1 公众参与内容执行情况第67-90页
        5.1.1 参与内容界定第67-89页
        5.1.2 参与模式第89-90页
    5.2 公众参与保障机制建立情况第90-98页
        5.2.1 行政管理保障第90-91页
        5.2.2 法制保障第91-94页
        5.2.3 经济保障第94-96页
        5.2.4 宣传教育保障第96-98页
        5.2.5 科研管理保障第98页
    5.3 公众参与效益评估情况第98-109页
        5.3.1 使用者评价第98-104页
        5.3.2 分期建设规划第104-105页
        5.3.3 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05-109页
    5.4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六章 对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实施中公众参与的分析与思考第110-125页
    6.1 松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实施中公众参与特征第110-117页
        6.1.1 公众参与程度高——共同管理的公众参与模式第110-113页
        6.1.2 公众参与途径多——搭建各样的公众参与平台第113-114页
        6.1.3 公众参与意识强——高度的地方文化自觉第114-115页
        6.1.4 公众参与保障全——完善的公众参与保障机制第115-117页
    6.2 松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实施中公众参与问题分析第117-118页
        6.2.1 保护规划文本引导性弱第117页
        6.2.2 保护宣传教育不完善第117-118页
        6.2.3 经济效益不明显第118页
    6.3 对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的反馈第118-119页
        6.3.1 规划决策纳入公众参与第118页
        6.3.2 对规划文本的细则深化第118-119页
        6.3.3 对现有审批程序的补充第119页
    6.4 对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实施中公众参与的建议第119-124页
        6.4.1 倡导村层面的公众参与第120-121页
        6.4.2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第121-122页
        6.4.3 整合资源促进多方协作第122-123页
        6.4.4 建立长效的保障和反馈机制第123-124页
    6.5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125-128页
    结论第125-127页
    不足与展望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2页
附录第132-14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143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研究--以河南省Q村为例
下一篇:气候政治视角下的国家主权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