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研究--以河南省Q村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0-13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3页
    1.4 研究设计第13-15页
        1.4.1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页
        1.4.3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4-15页
    1.5 核心概念界定第15-17页
        1.5.1 养老第15页
        1.5.2 家庭养老第15-16页
        1.5.3 新型城镇化第16-17页
    1.6 家庭养老的相关理论依据第17-21页
        1.6.1 社会交换理论第17-18页
        1.6.2 社会支持理论第18-19页
        1.6.3 需求层次理论第19-20页
        1.6.4 增权理论第20-21页
第二章 河南省Q村家庭养老现状的调查第21-35页
    2.1 样本的基本信息第21-22页
    2.2 Q村老人居住情况第22-25页
        2.2.1 居住方式第23页
        2.2.2 居住意愿第23-25页
    2.3 Q村老人经济支持情况第25-27页
        2.3.1 月均花费第25页
        2.3.2 晚年主要经济来源第25-26页
        2.3.3 医药费主要承担情况第26-27页
        2.3.4 政策补贴第27页
    2.4 Q村老人日常照料情况第27-30页
        2.4.1 Q村老人日常生活照料者第28-29页
        2.4.2 性别差异条件下老人生活照料者第29-30页
    2.5 Q村老人精神慰藉情况第30-35页
        2.5.1 老年群体的主要娱乐活动第30-31页
        2.5.2 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担忧第31-32页
        2.5.3 老年人主要倾诉对象第32-33页
        2.5.4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第33-35页
第三章 河南省Q村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及成因第35-45页
    3.1 Q村家庭养老所面临的问题第35-39页
        3.1.1 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第35-36页
        3.1.2 家庭养老的主体和客体发生分离第36-38页
        3.1.3 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较为空虚第38-39页
    3.2 Q村家庭养老问题的成因第39-45页
        3.2.1 政府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第39-41页
        3.2.2 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缺失第41-42页
        3.2.3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第42页
        3.2.4 “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家庭养老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第42-43页
        3.2.5 传统“孝”文化观念的淡漠第43-45页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解决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对策第45-55页
    4.1 加快政府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养老保障体系“一体化”进程第45-48页
        4.1.1 加大对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制度的财政补贴力度第45-47页
        4.1.2 积极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养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第47-48页
    4.2 积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第48-50页
        4.2.1 适时引进绿色企业,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第48-49页
        4.2.2 发展农业经济,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民收入第49-50页
    4.3 不断更新养老观念,推进新型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同步发展第50-52页
        4.3.1 在一定区域内建设高品质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第50-51页
        4.3.2 积极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第51-52页
    4.4 加强“敬老养老”观念的宣传,强化农村家庭养老的责任第52-55页
        4.4.1 加强农村家庭养老文化的宣传,营造“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第52页
        4.4.2 强化农村家庭养老的责任,实现道德与法律责任的统一第52-55页
结语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附录第61-65页
致谢第65-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加坡的精英治国及后李光耀时代的走向
下一篇:佛山松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实施中公众参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