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远程调控介孔二氧化钛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及初步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3-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3页
第二章 MTN@DTX-CD的制剂学研究第23-53页
    1 仪器与试剂第23-24页
        1.1 试剂第23页
        1.2 仪器第23-24页
    2 实验内容第24-32页
        2.1 DTX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24-25页
            2.1.1 DTX的检测波长的确定第24页
            2.1.2 色谱条件第24-25页
            2.1.3 DTX标准曲线的建立第25页
            2.1.4 准确度研究第25页
            2.1.5 精密度研究第25页
        2.2 MTN-AD的制备第25-27页
            2.2.1 MTN的制备第25-26页
            2.2.2 MTN的氨基化修饰第26页
            2.2.3 活性氧敏感键(COOH-S-C(CH_3)_2-S-COOH)的合成第26页
            2.2.4 MTN-S-C(CH_3)_2-S-COOH的制备第26页
            2.2.5 MTN-S-C(CH_3)_2-S-AD(即MTN-AD)的制备第26-27页
        2.3 MTN@DTX-CD的制备第27页
        2.4 MTN@DTX-CD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第27-28页
            2.4.1 投料比的确定第27-28页
            2.4.2 超声时间的确定第28页
            2.4.3 超声功率的确定第28页
        2.5 MTN@DTX-CD载药率的测定第28页
        2.6 COOH-S-C(CH_3)_2-S-COOH的核磁氢谱第28-29页
        2.7 全波长扫描图第29页
        2.8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第29页
        2.9 热重分析(TGA)第29页
        2.10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29页
        2.11 粒径分布以及Zeta电位的考察第29-30页
        2.12 MTN-AD比表面积和孔道尺寸的考察第30页
        2.13 MTN-AD聚焦超声下活性氧产生实验第30页
            2.13.1 活性氧产生与MTN-AD浓度的关系第30页
            2.13.2 活性氧产生与超声功率的关系第30页
        2.14 MTN@DTX-CD的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第30-31页
        2.15 MTN、MTN-AD和MTN@DTX-CD的稳定性考察第31页
        2.16 统计学分析第31-32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2-52页
        3.1 DTX含量测定第32-34页
            3.1.1 DTX检测波长第32页
            3.1.2 DTX标准曲线第32-34页
            3.1.3 准确度第34页
            3.1.4 精密度第34页
        3.2 MTN@DTX-CD的制备第34-38页
            3.2.1 投料比第35-36页
            3.2.2 超声时间第36-37页
            3.2.3 超声功率第37-38页
        3.3 COOH-S-C(CH_3)_2-S-COOH的核磁氢谱第38页
        3.4 全波长扫描图谱第38-39页
        3.5 傅立叶红外光谱第39-41页
        3.6 热重分析第41-42页
        3.7 TEM第42-43页
        3.8 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第43-44页
        3.9 MTN-AD的比表面积和孔道尺寸第44-46页
        3.10 MTN-AD聚焦超声下活性氧产生第46-48页
        3.11 MTN@DTX-CD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第48-50页
        3.12 MTN@DTX-CD稳定性第50-52页
    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三章 MTN@DTX-CD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第53-69页
    1 仪器与试剂第53-55页
        1.1 试剂第53页
        1.2 仪器第53-54页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第54-55页
    2 实验内容第55-60页
        2.1 细胞培养第55页
        2.2 聚焦超声MCF-7 细胞内控释药物实验第55-56页
            2.2.1 MTN@FITC-CD的制备第56页
            2.2.2 聚焦超声控释药物实验第56页
        2.3 细胞内活性氧实验第56-58页
            2.3.1 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实验第57页
            2.3.2 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第57页
            2.3.3 彗星实验第57-58页
        2.4 细胞毒性实验第58-59页
            2.4.1 SRB检测方法第58-59页
            2.4.2 SRB法研究MTN、MTN-AD对MCF-7 细胞的毒性实验第59页
            2.4.3 SRB法研究MTN@DTX-CD对MCF-7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第59页
        2.5 细胞凋亡实验第59-60页
    3 结果与讨论第60-67页
        3.1 聚焦超声MCF-7 细胞内控释DTX实验第60-61页
        3.2 细胞内活性氧实验第61-64页
            3.2.1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第61-62页
            3.2.2 线粒体膜电位第62-63页
            3.2.3 彗星实验第63-64页
        3.3 细胞毒性实验第64-67页
            3.3.1 SRB法研究MTN、MTN-AD对MCF-7 细胞的毒性第64-65页
            3.3.2 SRB法研究MTN@DTX-CD对MCF-7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第65-67页
        3.4 细胞凋亡实验第67页
    4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MTN@DTX-CD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第69-89页
    1 仪器与试剂第69-70页
        1.1 试剂第69页
        1.2 仪器第69页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69-70页
    2 实验内容第70-77页
        2.1 MTN@DTX-CD在荷瘤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学研究第70-74页
            2.1.1 实验动物第70-71页
            2.1.2 S180荷瘤小鼠模型的构建第71页
            2.1.3 MTN@DTX-CD-IR783的制备第71页
            2.1.4 MTN@DTX-CD在各组织中的分布第71-72页
            2.1.5 MTN@FITC-AD的制备第72页
            2.1.6 聚焦超声体内控释药物实验第72页
            2.1.7 色谱条件第72页
            2.1.8 瘤组织样品处理第72-73页
            2.1.9 专属性考察第73页
            2.1.10 组织样品DTX标准曲线的构建第73页
            2.1.11 精密度实验第73页
            2.1.12 回收率实验第73-74页
            2.1.13 肿瘤组织中控释DTX实验第74页
        2.2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第74-77页
            2.2.1 实验动物第74页
            2.2.2 S180荷瘤小鼠模型的构建第74-75页
            2.2.3 实验分组以及数据测定第75-76页
            2.2.4 苏木精伊红(HE)染色考察病理变化第76页
            2.2.5 对生化指标的影响第76-7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77-87页
        3.1 MTN@DTX-CD在S180荷瘤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学研究第77-82页
            3.1.1 MTN@DTX-CD在各组织中的分布第77-78页
            3.1.2 体内聚焦超声控释药物第78-79页
            3.1.3 专属性第79-80页
            3.1.4 标准曲线第80-81页
            3.1.5 精密度和回收率第81页
            3.1.6 肿瘤组织中控释DTX第81-82页
        3.2 体内抗肿瘤活性第82-87页
            3.2.1 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和体重的变化第82-85页
            3.2.2 HE染色第85-87页
            3.2.3 生化指标第87页
    4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五章 总结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8页
个人简介第98-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依非韦伦的合成工艺改进
下一篇:金属有机气凝胶MOG-100(Fe)作为药物载体的细胞摄取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