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4-16页 |
第2章 载体性能考察 | 第16-30页 |
2.1 引言 | 第16-17页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7-18页 |
2.2.1 细胞株 | 第1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17页 |
2.2.3 实验试剂 | 第17-18页 |
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18-19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2.4.1 细胞培养、传代、计数、冻存和复苏 | 第19-20页 |
2.4.2 细胞存活率考察 | 第20页 |
2.4.3 细胞周期 | 第20页 |
2.4.4 细胞凋亡 | 第20-21页 |
2.4.5 紫杉醇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1页 |
2.4.6 MOG-100(Fe)-PTX制备 | 第21页 |
2.4.7 抗肿瘤活性考察 | 第21-22页 |
2.4.8 细胞摄取 | 第22页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2-30页 |
2.5.1 MOG-100(Fe)对不同细胞株的细胞增殖影响 | 第22-24页 |
2.5.2 MOG-100(Fe)对细胞周期影响 | 第24-25页 |
2.5.3 MOG-100(Fe)对细胞凋亡影响 | 第25-26页 |
2.5.4 紫杉醇标准曲线 | 第26-27页 |
2.5.5 MOG-100(Fe)-PTX制备 | 第27页 |
2.5.6 体外抗肿瘤活性 | 第27-28页 |
2.5.7 细胞摄取 | 第28-30页 |
第3章 MOG-100(Fe)摄取机制考察 | 第30-54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1-32页 |
3.2.1 细胞株 | 第31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3.2.3 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3.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2-33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33-40页 |
3.4.1 6-香豆素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3页 |
3.4.2 MOG-100(Fe)-Coumarin 6 制备 | 第33-34页 |
3.4.3 胞内分布考察 | 第34页 |
3.4.4 细胞摄取 | 第34页 |
3.4.5 摄取动力学 | 第34-35页 |
3.4.6 消除动力学 | 第35页 |
3.4.7 内吞抑制剂实验 | 第35-36页 |
3.4.8 内吞饱和抑制实验 | 第36页 |
3.4.9 MOG-100(Fe)与白蛋白相互作用 | 第36页 |
3.4.10 细胞总蛋白提取 | 第36-37页 |
3.4.11 MOG-100(Fe)与总蛋白相互作用 | 第37-38页 |
3.4.12 SDS-PAGE电泳 | 第38-39页 |
3.4.13 LC-MS | 第39-40页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54页 |
3.5.1 6-香豆素标准曲线 | 第40-41页 |
3.5.2 MOG-100(Fe)-Coumarin 6 制备 | 第41页 |
3.5.3 胞内分布考察 | 第41页 |
3.5.4 细胞摄取 | 第41-43页 |
3.5.5 摄取动力学比较 | 第43-44页 |
3.5.6 消除动力学比较 | 第44-45页 |
3.5.7 摄取机制考察 | 第45-47页 |
3.5.8 MOG-100(Fe)与白蛋白相互作用 | 第47-48页 |
3.5.9 MOG-100(Fe)与总蛋白相互作用 | 第48-50页 |
3.5.10 LC-MS | 第50-54页 |
第4章 全文总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综述 | 第55-65页 |
5.1 金属有机气凝胶的应用 | 第55-57页 |
5.1.1 吸附染料 | 第55-56页 |
5.1.2 合成模板 | 第56页 |
5.1.3 分离气体 | 第56页 |
5.1.4 催化作用 | 第56-57页 |
5.1.5 结合蛋白 | 第57页 |
5.1.6 化学传感 | 第57页 |
5.1.7 制孔剂 | 第57页 |
5.2 纳米材料摄取机制 | 第57-60页 |
5.2.1 吞噬作用 | 第58页 |
5.2.2 大胞饮作用 | 第58-59页 |
5.2.3 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 | 第59页 |
5.2.4 胞膜窖介导的胞吞作用 | 第59页 |
5.2.5 非网格蛋白/胞膜窖介导的胞吞作用 | 第59-60页 |
5.3 纳米材料与蛋白相互作用 | 第60-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