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法治意识的构成 | 第16-22页 |
(一) 法制与法治 | 第16-18页 |
1. 法制的内涵 | 第16-17页 |
2. 法治的内涵 | 第17-18页 |
(二) 法治意识 | 第18-22页 |
1. 权责意识 | 第19-20页 |
2. 规则意识 | 第20-21页 |
3. 宪法至上意识 | 第21-22页 |
二、高中阶段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 第22-27页 |
(一) 从学生的个体发展上看 | 第22-23页 |
1. 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适应法治时代发展 | 第22页 |
2. 有利于学生走向国际,顺应经济全球化 | 第22-23页 |
3.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价值观 | 第23页 |
(二) 从学校发展的长远性上看 | 第23-25页 |
1. 有利于学校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 第23-24页 |
2. 有利于法治校园的建设 | 第24-25页 |
(三) 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持久性上看 | 第25-27页 |
1. 有利于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 第25页 |
2. 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第25-27页 |
三、当代高中生法治意识现状 | 第27-35页 |
(一) 权责意识状况 | 第27-30页 |
1. 守法意识强烈,但缺乏法律认知的主动性 | 第27-28页 |
2. 维权意识有待提升,各年级学生认识程度差异较大 | 第28-29页 |
3. 民主参与意识整体不足,缺乏参与的主动性 | 第29-30页 |
(二) 规则意识状况 | 第30-33页 |
1. 法律至上意识不明确,认识程度不深 | 第30-31页 |
2. 程序优先意识不足,关注程度不够 | 第31-32页 |
3. 自律意识较强,值得肯定 | 第32-33页 |
(三) 宪法至上意识状况 | 第33-35页 |
1. 人民主权意识较强,对人民的监督权利认同度较高 | 第33页 |
2. 人民至上意识缺乏,对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 | 第33-34页 |
3. 权力制衡意识相对较强,相关知识了解较多 | 第34-35页 |
四、增强当代高中生法治意识的措施 | 第35-42页 |
(一) 发挥学校法治教育常态化的作用 | 第35-38页 |
1. 推动高中法治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 | 第35页 |
2. 坚守好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阵地,发挥坚实堡垒作用 | 第35-37页 |
3. 重塑依规治校的理念,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 第37-38页 |
(二) 发挥社会法治环境感染化作用 | 第38-40页 |
1. 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调动学生法治参与的主动性 | 第38页 |
2. 拓宽学生认知法律的途径,新媒体做好正确引导 | 第38-39页 |
3. 开发法治宣传网站,加强高中生对法治的认识程度 | 第39-40页 |
(三) 发挥家庭法治环境引导性作用 | 第40-42页 |
1. 家长要与时俱进,树立法治教育观念 | 第40页 |
2. 家长以身作则参与各种法治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度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