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主持风格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2.1 关于主持风格研究 | 第9-10页 |
| 1.2.2 主持人风格个案研究 | 第10-11页 |
| 1.2.3 关于王志主持风格的研究 | 第11-12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2 王志主持风格概论 | 第13-18页 |
| 2.1 王志的工作经历 | 第13页 |
| 2.2 节目主持风格的概念 | 第13-15页 |
| 2.2.1 节目主持风格的概念 | 第13-14页 |
| 2.2.2 国内节目主持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 第14-15页 |
| 2.3 王志的主持风格 | 第15-17页 |
| 2.4 王志对我国节目主持艺术的贡献 | 第17-18页 |
| 3 王志主持的语言风格 | 第18-37页 |
| 3.1 王志主持的个性语言特征 | 第18-22页 |
| 3.1.1 语言通俗化 | 第18-20页 |
| 3.1.2 设问个性化 | 第20-21页 |
| 3.1.3 追问质疑化 | 第21-22页 |
| 3.2 王志主持的问句考察 | 第22-25页 |
| 3.2.1 王志主持的问句分类 | 第23-25页 |
| 3.2.1.1 是非问句 | 第23页 |
| 3.2.1.2 特指问句 | 第23-24页 |
| 3.2.1.3 选择问句 | 第24页 |
| 3.2.1.4 正反问句 | 第24-25页 |
| 3.2.2 王志主持的问句分析 | 第25页 |
| 3.3 王志主持的话轮转换 | 第25-37页 |
| 3.3.1 话轮的概念 | 第26-27页 |
| 3.3.2 王志采访会话策略分析 | 第27-37页 |
| 4 王志主持的采访风格 | 第37-43页 |
| 4.1 王志采访内外结构模式分析 | 第37-40页 |
| 4.2 王志提问方式分析 | 第40-43页 |
| 4.2.1 事件类提问追求新闻性 | 第40-41页 |
| 4.2.2 人物类提问追求形象性 | 第41-43页 |
| 5 王志主持的形象风格 | 第43-49页 |
| 5.1 王志态势语的运用 | 第43-46页 |
| 5.1.1 身姿语 | 第43-44页 |
| 5.1.2 手势语 | 第44-45页 |
| 5.1.3 表情语 | 第45页 |
| 5.1.4 服饰语 | 第45-46页 |
| 5.2 王志形象传播中的角色定位 | 第46-49页 |
| 5.2.1 角色定位 | 第46-47页 |
| 5.2.2 王志形象传播中的角色定位 | 第47-49页 |
| 6 王志主持风格成因分析 | 第49-60页 |
| 6.1 社会环境 | 第49-51页 |
| 6.1.1 从“电视湘军”中起步 | 第49-50页 |
| 6.1.2 在“新闻事业”中坚守 | 第50-51页 |
| 6.2 媒体环境 | 第51-56页 |
| 6.2.1 中央电视台的体制 | 第51页 |
| 6.2.2 节目属性 | 第51-56页 |
| 6.3 个人原因 | 第56-60页 |
| 6.3.1 “性格使然” | 第56-57页 |
| 6.3.2 “理想追求” | 第57-60页 |
| 7 从王志主持风格看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策略 | 第60-63页 |
| 7.1 融媒时代,一专多能 | 第60-61页 |
| 7.2 价值发掘、文化传播 | 第61-63页 |
| 结语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