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1 选题目的 | 第14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4.1 难点 | 第16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8-35页 |
2.1 智力资本文献综述 | 第18-30页 |
2.1.1 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 第18-25页 |
2.1.2 智力资本相关概念的争议 | 第25-30页 |
2.2 自组织理论文献综述 | 第30-35页 |
2.2.1 熵理论 | 第31-32页 |
2.2.2 耗散结构 | 第32-33页 |
2.2.3 协同学 | 第33-35页 |
第3章 智力资本驱动模型的构建 | 第35-44页 |
3.1 智力资本自组织运动特征 | 第35-39页 |
3.1.1 智力资本是开放系统 | 第35-36页 |
3.1.2 智力资本是远离平衡态的 | 第36页 |
3.1.3 智力资本内存在非线性的作用机制 | 第36-39页 |
3.2 智力资本系统驱动机制 | 第39-41页 |
3.2.1 人力资本的序参量特征及其作用 | 第39-40页 |
3.2.2 结构资本的序参量特征及其作用 | 第40页 |
3.2.3 关系资本的序参量特征及其作用 | 第40-41页 |
3.2.4 智力资本各要素序参量特征及其作用 | 第41页 |
3.3 智力资本系统驱动模型 | 第41-44页 |
第4章 智力资本的测量 | 第44-54页 |
4.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44-45页 |
4.2 变量选取 | 第45-48页 |
4.2.1 人力资本指标选取 | 第45-46页 |
4.2.2 结构资本指标选取 | 第46-47页 |
4.2.3 关系资本指标选取 | 第47-48页 |
4.3 数据收集 | 第48页 |
4.4 实证分析 | 第48-54页 |
4.4.1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48-49页 |
4.4.2 因子分析 | 第49-51页 |
4.4.3 智力资本各要素得分情况分析 | 第51-54页 |
第5章 智力资本驱动因素的检验 | 第54-68页 |
5.1 样本总体序参量的检验分析 | 第54-58页 |
5.1.1 假设检验 | 第54-55页 |
5.1.2 求解势函数 | 第55-58页 |
5.2 不同行业序参量的检验分析 | 第58-61页 |
5.2.1 医药制造业 | 第58-59页 |
5.2.2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第59-61页 |
5.3 结果分析及建议 | 第61-68页 |
5.3.1 样本总体分析 | 第61-64页 |
5.3.2 行业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5.3.3 研究启示 | 第65-68页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第68-7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8-69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69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附件1:2009年-2014年上市公司各行业平均市净率 | 第78-79页 |
附件2: 2012年-2014年上市公司智力资本各要素相对得分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