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32页 |
1.1 草甘膦简介 | 第10-11页 |
1.1.1 草甘膦的性质 | 第10-11页 |
1.1.2 草甘膦生产现状 | 第11页 |
1.2 草甘膦合成方法 | 第11-15页 |
1.2.1 甘氨酸合成路线 | 第12-13页 |
1.2.2 亚氨基二乙酸合成路线 | 第13-15页 |
1.3 双甘膦氧化 | 第15-20页 |
1.3.1 化学氧化法 | 第15-16页 |
1.3.2 催化氧化法 | 第16-19页 |
1.3.3 其他氧化法 | 第19-20页 |
1.4 活性炭活化改性 | 第20-26页 |
1.4.1 活性炭活化 | 第20-22页 |
1.4.2 活性炭表面改性 | 第22-26页 |
1.5 贵金属Pt流失及母液套用 | 第26-28页 |
1.5.1 Pt负载 | 第26-27页 |
1.5.2 Pt流失 | 第27页 |
1.5.3 母液套用 | 第27-28页 |
1.6 双甘膦催化氧化反应机理与动力学研究 | 第28-31页 |
1.6.1 双甘膦催化氧化反应机理研究 | 第28-29页 |
1.6.2 双甘膦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29-31页 |
1.7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2-42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2-33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33-35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35-36页 |
2.3.1 Pt/C催化剂制备 | 第35-36页 |
2.3.2 双甘膦催化氧化反应 | 第36页 |
2.3.3 母液套用 | 第36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36-42页 |
2.4.1 双甘膦分析 | 第36-37页 |
2.4.2 草甘膦分析 | 第37-38页 |
2.4.3 甲醛分析 | 第38-41页 |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1页 |
2.4.5 X射线单晶衍射(XRD) | 第41页 |
2.4.6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BET) | 第41页 |
2.4.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 第41-42页 |
3 活性炭活化改性工艺研究 | 第42-58页 |
3.1 活性炭活化改性负载Pt研究 | 第42-45页 |
3.2 活性炭活化改性温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3.3 活性炭活化改性压力的影响 | 第47-50页 |
3.4 活性炭扩孔时间的影响 | 第50-52页 |
3.5 活性炭活化改性化学品配比的影响 | 第52-55页 |
3.6 催化剂催化活性检验 | 第55-5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Pt/C催化双甘膦氧化反应工艺研究 | 第58-68页 |
4.1 反应原理 | 第58-59页 |
4.2 反应条件对Pt/C催化双甘膦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59-63页 |
4.2.1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2 搅拌转速对反应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3 压力对反应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4 Pt/C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 正交实验法优化反应条件 | 第63-65页 |
4.3.1 正交实验方案设计 | 第63页 |
4.3.2 正交实验结果 | 第63-64页 |
4.3.3 草甘膦收率指标分析 | 第64页 |
4.3.4 甲醛浓度指标分析 | 第64-65页 |
4.3.5 正交实验结果 | 第65页 |
4.4 母液套用 | 第65-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5 Pt/C催化双甘膦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68-76页 |
5.1 内、外扩散的消除 | 第68-70页 |
5.1.1 外扩散的消除 | 第68-69页 |
5.1.2 内扩散的消除 | 第69-70页 |
5.2 动力学模型 | 第70-75页 |
5.2.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0-72页 |
5.2.2 反应活化能与动力学方程表达式 | 第72-73页 |
5.2.3 动力学模型检验 | 第73-7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