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行车组织论文--列车运行组织及调度工作论文

面向旅客出行需求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与算法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6页
    1.1 问题提出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4-21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3 研究现状分析总结第19-21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1-24页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1-22页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2-24页
    1.4 本章小结第24-26页
2 面向旅客出行需求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分析第26-38页
    2.1 高速铁路旅客出行需求分析第26-28页
        2.1.1 旅客需求基本概念第26-27页
        2.1.2 旅客出行换乘行为分析第27-28页
    2.2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问题第28-31页
        2.2.1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的基本原则第28-29页
        2.2.2 传统的列车运行图编制流程第29-30页
        2.2.3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与既有铁路列车运行图的比较第30-31页
    2.3 面向旅客出行需求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必要性分析第31-36页
        2.3.1 列车开行方案与列车运行图决策内容对比分析第31-32页
        2.3.2 列车开行方案与列车运行图不一致性分析第32-35页
        2.3.3 列车运行图与旅客出行需求的关联性分析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3 面向旅客出行需求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第38-58页
    3.1 符号定义第38-41页
    3.2 基于时空网络的高铁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P1)第41-46页
        3.2.1 时空网络概述第41-42页
        3.2.2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时空网络构建第42-43页
        3.2.3 模型构建第43-45页
        3.2.4 基于时空网络的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存在的问题第45-46页
    3.3 基于时空状态网络的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分析第46-48页
        3.3.1 基于时空状态网络的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的提出第46-47页
        3.3.2 基于时空状态网络的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的主要环节第47-48页
    3.4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时空状态网络构建第48-52页
        3.4.1 旅客运输状态的描述第48-49页
        3.4.2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时空状态网络构建第49-51页
        3.4.3 时空状态转换的必要条件第51-52页
    3.5 基于时空状态网络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P2)第52-55页
        3.5.1 模型目标函数第52页
        3.5.2 模型约束条件第52-55页
    3.6 模型总结第55-56页
    3.7 本章小结第56-58页
4 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的模型求解方法第58-68页
    4.1 模型分析与算法选取第58-60页
        4.1.1 模型分析第58-59页
        4.1.2 算法选取第59-60页
    4.2 拉格朗日松弛算法第60-66页
        4.2.1 拉格朗日松弛问题第60-61页
        4.2.2 基于动态规划的子问题求解方法第61-64页
        4.2.3 次梯度优化算法第64-65页
        4.2.4 拉格朗日启发式算法第65-66页
    4.3 拉格朗日松弛算法求解流程第66-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5 面向旅客出行需求的京沪高铁列车运行图编制实例分析第68-82页
    5.1 问题描述第68-73页
        5.1.1 实例背景第68-69页
        5.1.2 京沪高速铁路客流规律第69-71页
        5.1.3 实例基本数据与参数设置第71-73页
    5.2 基于时空状态网络的列车运行图编制结果第73-75页
    5.3 求解结果分析第75-80页
        5.3.1 算法效果分析第75-77页
        5.3.2 结果对比分析第77-80页
    5.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6 总结与展望第82-86页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第82-83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83页
    6.3 研究展望第83-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附录第90-106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6-11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速度曲线调整的多列车协同节能优化研究
下一篇:城轨运营系统能效特征分析与调控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