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射频磁控溅射制备透明超疏水聚四氟乙烯薄膜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29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超疏水第10-18页
        1.2.1 润湿第10-11页
        1.2.2 超疏水的基本理论模型第11-14页
        1.2.3 滚动角与接触滞后第14-15页
        1.2.4 超疏水薄膜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5 基于超疏水理论的其他领域的发展第17-18页
    1.3 光滑表面制备超疏水薄膜的难点及应用第18-19页
        1.3.1 在玻璃等光滑表面制备超疏水薄膜的难点第18-19页
        1.3.2 在玻璃等平滑表面制备超疏水薄膜的应用价值第19页
    1.4 PTFE超疏水薄膜第19-25页
        1.4.1 PTFE超疏水薄膜研究现状第19-21页
        1.4.2 磁控溅射PTFE薄膜的难点第21-22页
        1.4.3 磁控溅射PTFE薄膜的疏水机理第22-25页
    1.5 磁控溅射技术第25-28页
        1.5.1 溅射第25-26页
        1.5.2 磁控溅射技术工作原理第26-27页
        1.5.3 磁控溅射的成膜原理第27-28页
    1.6 研究目的与创新点第28-29页
2 材料及实验方法第29-33页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29页
    2.2 实验设备与参数第29-30页
    2.3 薄膜制备流程第30-32页
    2.4 薄膜的表征第32-33页
3 磁控溅射聚四氟乙烯低温超疏水薄膜的制备工艺研究第33-45页
    3.1 玻璃基底粗糙度与表面形貌第33-35页
    3.2 磁控溅射工艺参数对PTFE薄膜疏水性能的影响第35-39页
        3.2.1 正交试验设计第35-36页
        3.2.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第36-37页
        3.2.3 溅射时间和氩气压强对PTFE薄膜疏水性能的影响第37-38页
        3.2.4 真空室环境温度对PTFE薄膜疏水性能的影响第38-39页
    3.3 PTFE薄膜表面形貌分析第39-40页
        3.3.1 真空室环境温度对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第39-40页
        3.3.2 溅射时间对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第40页
    3.4 表面粗糙度及薄膜厚度分析第40-41页
    3.5 PTFE薄膜的低温超疏水性能第41-43页
        3.5.1 PTFE薄膜超疏水低温冷冻耐久性第41-42页
        3.5.2 循环冷冻的耐久性第42-43页
    3.6 小结第43-45页
4 磁控溅射制备透明超疏水PTFE薄膜的性能研究第45-61页
    4.1 靶1溅射PTFE薄膜及其性能研究第45-51页
        4.1.1 溅射时间与薄膜厚度、疏水性能第45-47页
        4.1.2 薄膜组成第47-48页
        4.1.3 表面形貌与粗糙度第48-49页
        4.1.4 透明与弹跳性能第49-50页
        4.1.5 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第50页
        4.1.6 小结第50-51页
    4.2 靶2加热溅射PTFE薄膜及其性能研究第51-61页
        4.2.1 溅射时间与薄膜厚度、疏水性能第51-52页
        4.2.2 薄膜的组成第52-55页
        4.2.3 表面形貌与粗糙度第55-58页
        4.2.4 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第58-59页
        4.2.5 薄膜的透明超疏水现象第59页
        4.2.6 小结第59-61页
5 磁控溅射制备透明超疏水PTFE薄膜的机理研究第61-79页
    5.1 靶材成分对磁控溅射制备PTFE超疏水薄膜的影响第61-67页
        5.1.1 靶材成分分析第61-62页
        5.1.2 薄膜膜厚与静态水接触角第62-64页
        5.1.3 成分对疏水性能的影响第64-66页
        5.1.4 薄膜可见光透过率第66页
        5.1.6 小结第66-67页
    5.2 真空室环境温度对磁控溅射制备PTFE超疏水薄膜的影响第67-79页
        5.2.1 真空室环境温度对薄膜厚度、疏水性能的影响第67-68页
        5.2.2 常温下溅射薄膜的水滴坍塌现象第68-69页
        5.2.3 真空室环境温度对薄膜组成的影响第69-71页
        5.2.4 真空室环境温度对薄膜形貌与粗糙度的影响第71-74页
        5.2.5 真空室环境温度对薄膜可见光透过率、颜色的影响第74-76页
        5.2.6 小结第76-7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6.1 结论第79-80页
    6.2 展望第80-81页
致谢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9页
附录第89页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ZnO基纳米复合光阳极的制备及在DSSCs中的应用
下一篇:Sentinel-1A数据DInSAR地表形变监测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