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 第12-14页 |
1.2.1 纳米半导体薄膜 | 第13页 |
1.2.2 染料敏化剂 | 第13-14页 |
1.2.3 电解质 | 第14页 |
1.2.4 对电极 | 第14页 |
1.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1.4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参数 | 第15-16页 |
1.5 基于ZnO纳米粒复合光阳极的DSSC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5.1 基于ZnO纳米粒与碳纳米材料复合光阳极的DSSC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5.2 基于ZnO纳米粒与贵金属纳米材料复合光阳极DSSC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5.3 基于ZnO纳米粒与热电材料复合光阳极DSSC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6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1.6.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6.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2 基于ZnO纳米粒复合光阳极的制备、DSSC的封装及表征 | 第27-39页 |
2.1 ZnO纳米颗粒浆料的制备 | 第27页 |
2.2 基于ZnO纳米粒/石墨烯纳米片复合光阳极的制备 | 第27-28页 |
2.3 基于ZnO纳米粒/Ag纳米线@ZnO纳米棒核壳材料复合光阳极的制备 | 第28-30页 |
2.3.1 Ag纳米线的制备 | 第28页 |
2.3.2 Ag纳米线@ZnO纳米棒核壳材料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3 ZnO纳米粒/Ag纳米线@ZnO纳米棒核壳材料复合光阳极的制备 | 第29-30页 |
2.4 基于ZnO纳米粒/Bi_2Te_3纳米片复合光阳极的制备 | 第30页 |
2.4.1 Bi_2Te_3纳米片的制备 | 第30页 |
2.4.2 ZnO纳米粒/Bi_2Te_3纳米片复合光阳极的制备 | 第30页 |
2.5 DSSC的封装 | 第30-31页 |
2.6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31-33页 |
2.7 表征技术 | 第33-39页 |
2.7.1 X射线衍射 | 第33-34页 |
2.7.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4页 |
2.7.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34-35页 |
2.7.4 紫外-可见光光度计 | 第35页 |
2.7.5 拉曼光谱分析 | 第35页 |
2.7.6 光致发光谱分析 | 第35-36页 |
2.7.7 电流密度-电压(J-V)分析 | 第36页 |
2.7.8 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 | 第36-39页 |
3 基于ZnO纳米粒/石墨烯纳米片复合光阳极的DSSCs | 第39-47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ZnO纳米粒/石墨烯纳米片复合光阳极的结构、形貌 | 第39-40页 |
3.3 石墨烯纳米片的含量对DSSCs性能的影响 | 第40-45页 |
3.3.1 石墨烯的含量对DSSCs光电转换效率的影响 | 第40-43页 |
3.3.2 石墨烯的含量对DSSCs电输运性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基于ZnO纳米粒/Ag纳米线@ZnO纳米棒核壳材料复合光阳极的DSSCs | 第47-59页 |
4.0 引言 | 第47页 |
4.1 Ag纳米线@ZnO纳米棒核壳材料的结构及形貌 | 第47-49页 |
4.2 Ag纳米线@ZnO纳米棒核壳材料含量对复合光阳极光学性能的影响 | 第49-53页 |
4.3 Ag纳米线@ZnO纳米棒核壳材料含量对DSSCs性能的影响 | 第53-58页 |
4.3.1 Ag纳米线@ZnO纳米棒核壳材料含量对DSSCs转换效率的影响 | 第53-55页 |
4.3.2 Ag纳米线@ZnO纳米棒核壳材料含量对DSSCs电子输运性能的影响 | 第55-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基于ZnO纳米粒/Bi_2Te_3纳米片复合光阳极的DSSCs | 第59-69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Bi_2Te_3纳米片的结构及形貌 | 第59-60页 |
5.3 Bi_2Te_3纳米片复合含量对DSSCs性能的影响 | 第60-67页 |
5.3.1 Bi_2Te_3纳米片复合含量对DSSC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 | 第60-63页 |
5.3.2 Bi_2Te_3纳米片热电效应的研究 | 第63-64页 |
5.3.3 Bi_2Te_3纳米片复合含量对DSSCs电子传输性能的影响 | 第64-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9-7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6.2 创新点 | 第70页 |
6.3 后续工作与展望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附录 | 第85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5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