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InSAR技术地形测绘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常规DInSAR地表形变监测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时间序列InSAR地面沉降监测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Sentinel-1A卫星数据简介 | 第14-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DInSAR地表形变测量原理 | 第19-31页 |
2.1 InSAR原理 | 第19-27页 |
2.1.1 InSAR测高原理 | 第19-22页 |
2.1.2 常规DInSAR基本原理 | 第22-24页 |
2.1.3 PS-InSAR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2.1.4 SBAS-InSAR基本原理 | 第25-27页 |
2.2 DInSAR形变监测误差源分析 | 第27-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常规DInSAR技术门源地表同震形变获取及断层参数反演 | 第31-45页 |
3.1 门源地质背景与数据情况 | 第31-32页 |
3.2 同震形变场获取 | 第32-36页 |
3.2.1 Sentinel-1A数据处理 | 第32-35页 |
3.2.2 门源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3.3 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 | 第36-40页 |
3.3.1 点源位错模型 | 第37-38页 |
3.3.2 有限矩形源模型 | 第38-40页 |
3.4 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理论的断层参数反演 | 第40-43页 |
3.4.1 断层几何参数反演 | 第40-42页 |
3.4.2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 第42-43页 |
3.5 断层参数反演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PS-InSAR技术天津地区地面沉降监测 | 第45-53页 |
4.1 PS-InSAR技术路线 | 第45-47页 |
4.2 天津实验区和数据概况 | 第47-49页 |
4.2.1 实验区概况 | 第47-48页 |
4.2.2 实验区数据情况 | 第48-49页 |
4.3 天津地区沉降结果与成因分析 | 第49-52页 |
4.3.1 沉降结果 | 第49-51页 |
4.3.2 沉降成因分析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SBAS-InSAR技术焦作矿区地表沉降监测 | 第53-71页 |
5.1 SBAS-InSAR技术路线 | 第53-55页 |
5.2 焦作矿区和数据概况 | 第55-57页 |
5.2.1 矿区概况 | 第55-56页 |
5.2.2 矿区数据情况 | 第56-57页 |
5.3 Sentinel-1A数据矿区地表形变监测适用性分析 | 第57-64页 |
5.3.1 DInSAR矿区形变监测定性分析 | 第57-61页 |
5.3.2 DInSAR矿区形变监测定量分析 | 第61-64页 |
5.4 矿区形变结果分析与验证 | 第64-69页 |
5.4.1 常规DInSAR形变结果与分析 | 第64-66页 |
5.4.2 SBAS-InSAR形变结果与分析 | 第66-67页 |
5.4.3 形变监测精度评估与分析 | 第67-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总结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作者简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