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7-11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 1.3 研究设计 | 第9-11页 |
| 1.3.1 研究框架 | 第9页 |
| 1.3.2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 1.3.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1.3.4 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 2 新世纪之前韩国纪录片的历史沿革 | 第11-20页 |
| 2.1 韩国纪录片的启蒙期(1897-1960) | 第11-13页 |
| 2.1.1 日侵时期的韩国纪录片(1897-1945) | 第11-12页 |
| 2.1.2 离乱时期的韩国纪录片(1945-1960) | 第12-13页 |
| 2.2 韩国纪录片的初探期(1961-1989) | 第13-16页 |
| 2.2.1 主流电视台的初步探索(1961-1979) | 第13-14页 |
| 2.2.2 政府控制和个人觉醒(1980-1989) | 第14-16页 |
| 2.3 韩国纪录片的发展期(1990-1999) | 第16-20页 |
| 2.3.1 调整审查制度 (1990-1995) | 第16-17页 |
| 2.3.2 独立制作的兴盛(1995-1999) | 第17-20页 |
| 3 新世纪以来韩国纪录片的文本特征 | 第20-29页 |
| 3.1 自然生态纪录片的文本特征 | 第20-23页 |
| 3.1.1 视角韩国化 | 第21-22页 |
| 3.1.2 视听奇观化 | 第22页 |
| 3.1.3 解说明星化 | 第22-23页 |
| 3.2 新闻时事纪录片的文本特征 | 第23-25页 |
| 3.2.1 全面介入社会 | 第23-24页 |
| 3.2.2 关注矛盾冲突 | 第24-25页 |
| 3.2.3 强调人物扮演 | 第25页 |
| 3.3 社会人文类纪录片的文本特征 | 第25-29页 |
| 3.3.1 聚焦风土人情 | 第25-26页 |
| 3.3.2 关注个体生存 | 第26-27页 |
| 3.3.3 注重文本写作 | 第27-29页 |
| 4 新世纪以来韩国纪录片的制作特色 | 第29-35页 |
| 4.1 专业制作机构 | 第29-32页 |
| 4.1.1 常规栏目的竞争 | 第29-30页 |
| 4.1.2 特殊节目的比拼 | 第30-32页 |
| 4.2 独立制作 | 第32-35页 |
| 4.2.1 电视制作人 | 第32-33页 |
| 4.2.2 电影制作人 | 第33-35页 |
| 5 新世纪以来韩国纪录片的发展战略 | 第35-41页 |
| 5.1 文化传承 | 第35页 |
| 5.2 政策扶持 | 第35-37页 |
| 5.2.1 资金扶持 | 第36页 |
| 5.2.2 技术扶持 | 第36-37页 |
| 5.2.3 传播扶持 | 第37页 |
| 5.3 人才培养 | 第37-38页 |
| 5.3.1 专业制作人 | 第37页 |
| 5.3.2 国际配售人才 | 第37页 |
| 5.3.3 渠道人才 | 第37-38页 |
| 5.4 市场推广 | 第38-41页 |
| 5.4.1 国内推广 | 第38-39页 |
| 5.4.2 国际推广 | 第39-41页 |
| 6 韩国纪录片发展对中国纪录片的借鉴意义 | 第41-44页 |
| 6.1 勇于创新 | 第41-42页 |
| 6.2 坚持自我 | 第42-43页 |
| 6.3 大力扶持 | 第43-44页 |
| 7 结语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附录 | 第48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