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起重机械与运输机械论文--装卸机械论文--装载机论文

装载机动臂疲劳可靠性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目录第7-9页
图目录第9-11页
表格目录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2-14页
        1.1.1 课题研究的技术背景第12-14页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页
    1.2 国内外疲劳研究现状综述第14-16页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8页
    1.4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疲劳可靠性分析理论基础第19-27页
    2.1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第19-22页
        2.1.1 线性累积损伤理论第19-20页
        2.1.2 双线性累积损伤理论第20-21页
        2.1.3 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第21-22页
    2.2 疲劳设计方法第22-25页
        2.2.1 名义应力疲劳设计法第22-23页
        2.2.2 局部应力应变法第23页
        2.2.3 损伤容限设计法第23-24页
        2.4.4 疲劳可靠性设计法第24-25页
    2.3 确定疲劳寿命的方法第25-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动臂材料S-N曲线测定第27-38页
    3.1 材料选择与试样制作第27-29页
    3.2 测试设备第29页
    3.3 测定方案第29-30页
        3.3.1 S-N曲线测定方案第29页
        3.3.2 条件疲劳极限测定第29-30页
    3.4 试验结果分析第30-36页
        3.4.1 Q345材料的拉伸试验第30页
        3.4.2 疲劳试验参数选择第30页
        3.4.3 疲劳试样破坏图第30-32页
        3.4.4 疲劳试验结果数据第32-35页
        3.4.5 确定条件疲劳极限第35-36页
    3.5 绘制S-N曲线图第36-37页
    3.6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动臂工作载荷的计算第38-48页
    4.1 装载机作业方式第38-41页
        4.1.1 水平插入作业方式第39页
        4.1.2 转斗作业方式第39-40页
        4.1.3 水平插入同时转斗作业方式第40页
        4.1.4 动臂主动铲起作业方式第40页
        4.1.5 水平插入同时动臂主动铲起作业方式第40-41页
        4.1.6 推料作业方式第41页
    4.2 典型作业方式选择第41-44页
    4.3 动臂载荷的计算结果第44-47页
    4.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动臂结构有限元分析第48-59页
    5.1 有限元法的基本概念及应用第48页
    5.2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步骤第48-49页
    5.3 动臂的有限元分析第49-58页
        5.3.1 动臂几何模型的创建第50页
        5.3.2 材料参数第50页
        5.3.3 坐标系第50页
        5.3.4 网格划分第50-51页
        5.3.5 约束及加载第51-52页
        5.3.6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2-53页
        5.3.7 动臂改进分析第53-57页
        5.3.8 动臂疲劳估算第57-58页
    5.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六章 动臂的应力测试第59-63页
    6.1 测试点的选定第59-60页
    6.2 应力测试第60-61页
    6.3 测试结果分析第61-62页
    6.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63-65页
    7.1 全文总结第63页
    7.2 本文创新点第63页
    7.3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作者简介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流体润滑分析的缸套—活塞环减摩优化与试验研究
下一篇:违约金与损害赔偿金的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