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主要创新点与遇到的困难 | 第17-18页 |
1、主要创新点 | 第17页 |
2、本文研究存在困难 | 第17-18页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社会资源的运用探究概述 | 第18-25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 | 第18-19页 |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 | 第19页 |
3、社会资源的含义 | 第19-20页 |
4、社会资源的种类 | 第20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社会资源的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1、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环境”的关系理论 | 第20-21页 |
2、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 第21页 |
3、生活化教育理念 | 第21-22页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社会资源运用的意义 | 第22-25页 |
1、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 第22-23页 |
2、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第23-24页 |
3、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建设 | 第24页 |
4、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整合 | 第24-25页 |
二、南通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社会资源的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5-35页 |
(一)南通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社会资源的运用现状 | 第25-30页 |
1、南通市的社会资源情况调查 | 第25页 |
2、南通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社会资源的运用情况调查 | 第25-30页 |
(二)南通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社会资源运用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1、社会资源运用的主体意识淡薄,资源观未形成 | 第30-31页 |
2、社会资源运用的客体结构单一,资源种类不多 | 第31-32页 |
3、社会资源运用的方式缺乏创新,可操作性较低 | 第32-34页 |
4、社会资源运用的结果流于形式,目的尚不明确 | 第34-35页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社会资源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42页 |
(一)从学科层面分析 | 第35-36页 |
1、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地位边缘化 | 第35页 |
2、对学科教学目标的考核不全面 | 第35-36页 |
3、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易操作 | 第36页 |
(二)从教师层面分析 | 第36-38页 |
1、教师的教学工作压力大 | 第36-37页 |
2、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新课改理念脱节 | 第37-38页 |
3、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技能与时代发展脱节 | 第38页 |
(三)从学生层面分析 | 第38-39页 |
1、高中学生的升学压力大 | 第38-39页 |
2、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重视不够 | 第39页 |
(四)从学校层面分析 | 第39-40页 |
1、学校对社会资源的运用投入不足 | 第39-40页 |
2、学校的配套管理不到位 | 第40页 |
(五)从社会层面分析 | 第40-42页 |
1、社会对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 | 第40页 |
2、社会与学校缺少常态联系 | 第40-42页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社会资源运用的对策 | 第42-50页 |
(一)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科魅力 | 第42-44页 |
1、明确课程改革的理念,增强对学科的认识 | 第42页 |
2、明确学科的核心素养,赋予学科新的价值 | 第42-43页 |
3、改革教学的评价形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 第43-44页 |
(二)提高教师素质,建立教师的资源观 | 第44-45页 |
1、深入学习新课改理念,加强理论修养 | 第44页 |
2、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社会资源运用的形式 | 第44-45页 |
(三)转变学生观念,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第45-46页 |
1、重视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考察,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 | 第45-46页 |
2、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社会大课堂教育 | 第46页 |
(四)加强学校建设,为社会资源的运用创设环境 | 第46-48页 |
1、加大投入力度,为社会资源的运用提供支持 | 第46-47页 |
2、完善学校配套管理,形成相应的制度 | 第47-48页 |
(五)完善社会资源的结构,强化社会的育人功能 | 第48-50页 |
1、加大社会资源的开发力度,充实社会资源的种类 | 第48页 |
2、社会资源单位主动与学校联系,寻找利益切合点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一) | 第55-57页 |
附录(二)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