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对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的探讨 | 第13-15页 |
1.2.2 贷款损失准备金顺周期性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基于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目的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1.3.1 文章的内容框架安排 | 第17-18页 |
1.3.2 文章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理论与方法 | 第19-31页 |
2.1 准备金计提的理论 | 第19-22页 |
2.1.1 商业银行准备金计提的风险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2.1.2 准备金计提的顺周期性 | 第20-21页 |
2.1.3 准备金计提的财务会计理论 | 第21-22页 |
2.2 准备金计提的方法 | 第22-31页 |
2.2.1 五级分类法 | 第22-23页 |
2.2.2 未来现金流折现法 | 第23-24页 |
2.2.3 动态准备金法 | 第24-25页 |
2.2.4 预期损失法 | 第25-28页 |
2.2.5 组合贷款计提准备金法 | 第28-31页 |
第3章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分析 | 第31-40页 |
3.1 国内外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发展 | 第31-35页 |
3.1.1 国外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发展 | 第31-32页 |
3.1.2 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发展 | 第32-35页 |
3.2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对比分析 | 第35-38页 |
3.2.1 五级分类法与其余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对比 | 第35页 |
3.2.2 动态准备金法与其余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对比 | 第35-36页 |
3.2.3 未来现金流法与其余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对比 | 第36-37页 |
3.2.4 预期损失法与其余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对比 | 第37页 |
3.2.5 迁移率模型、滚动率模型以及其余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对比 | 第37-38页 |
3.3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应用的理论探讨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修正 | 第40-60页 |
4.1 我国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现状分析 | 第40-53页 |
4.1.1 国有银行计提现状分析 | 第41-45页 |
4.1.2 股份制商业银行计提现状分析 | 第45-49页 |
4.1.3 城市商业银行计提现状分析 | 第49-53页 |
4.2 基于计提顺周期性与准确度的单项计提方式修正 | 第53-57页 |
4.2.1 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单项计提模型 | 第53-55页 |
4.2.2 单项计提模型的修正 | 第55-57页 |
4.3 基于计提顺周期性与准确度的组合计提方式的修正 | 第57-59页 |
4.3.1 迁移率模型的修正 | 第57-58页 |
4.3.2 滚动率模型的修正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完善准备金计提方式的对策与建议 | 第60-64页 |
5.1 完善单项计提方式的对策与建议 | 第60-61页 |
5.1.1 提高未来现金流折现法的适用性 | 第60-61页 |
5.1.2 加快数据系统与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 第61页 |
5.2 完善组合计提方式的对策与建议 | 第61-62页 |
5.2.1 完善组合贷款计提方式的标准计算体系 | 第61-62页 |
5.2.2 开发并完善相应支持系统 | 第62页 |
5.3 积极探索预期损失法 | 第62-64页 |
5.3.1 监管部门应探索制定和修改新的会计准则 | 第62-63页 |
5.3.2 商业银行应做好应对措施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