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四、相关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1-22页 |
五、创新点和难点 | 第22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一章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的由来 | 第24-63页 |
第一节 “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第24-31页 |
一、“文革”结束后我国的经济形势 | 第24-26页 |
二、“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第26-30页 |
三、1977、1978年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经济工作中出现新冒进 | 第31-43页 |
一、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中“左”的错误 | 第32-34页 |
二、不切实际的经济发展目标 | 第34-38页 |
三、急于求成的经济发展政策 | 第38-41页 |
四、新冒进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国民经济调整的酝酿 | 第43-48页 |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第43-45页 |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国民经济调整的酝酿 | 第45-48页 |
第四节 中央工作会议的筹备与召开 | 第48-63页 |
一、中央工作会议的筹备 | 第49-53页 |
二、会议名单及分组 | 第53-57页 |
三、会议的主要经过 | 第57-60页 |
四、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会议的指导意义 | 第60-63页 |
第二章 关于国民经济调整的讨论 | 第63-114页 |
第一节 国民经济调整的必要性 | 第63-79页 |
一、如何认识我国的当前形势 | 第63-65页 |
二、如何认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严重性 | 第65-74页 |
三、如何认识出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原因 | 第74-79页 |
第二节 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内容 | 第79-107页 |
一、调整比例关系,贯彻农、轻、重的方针 | 第79-93页 |
二、调整规模结构,精简基本建设和引进项目 | 第93-103页 |
三、调整社会政策,改善人民生活 | 第103-107页 |
第三节 调整国民经济的主要原则 | 第107-114页 |
一、调整国民经济的首要任务是统一思想 | 第107-109页 |
二、调整国民经济的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 | 第109-110页 |
三、调整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是做好宣传工作 | 第110-113页 |
四、调整国民经济的前提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 第113-114页 |
第三章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讨论 | 第114-179页 |
第一节 以放权让利为核心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 第114-150页 |
一、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权力过于集中 | 第115-119页 |
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则: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 | 第119-125页 |
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放权让利于地方和企业 | 第125-150页 |
第二节 对企业进行挖潜、革新、改造 | 第150-156页 |
一、以建立、健全责任制为核心开展企业整顿 | 第151-152页 |
二、多种途径实现企业的增产节约 | 第152-156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 第156-179页 |
一、坚持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 第157-162页 |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现代化建设营造安定团结环境 | 第162-179页 |
第四章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与评价 | 第179-218页 |
第一节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 | 第179-208页 |
一、国民经济调整在争论中推进 | 第180-200页 |
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开始起步 | 第200-208页 |
第二节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的评价 | 第208-218页 |
一、会议的历史意义 | 第209-212页 |
二、会议的主要特点 | 第212-215页 |
三、会议的历史局限 | 第215-218页 |
参考文献 | 第218-223页 |
后记 | 第223-226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