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5-39页 |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 第17-21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7-2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20-21页 |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资料 | 第21-26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二) 研究资料 | 第23-26页 |
三、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6-36页 |
(一) 研究的基本状况概述 | 第26-28页 |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 第28-34页 |
(三)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34-3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一) 历史分析法 | 第36页 |
(二) 文献分析法 | 第36页 |
(三) 比较分析法 | 第36-37页 |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37-39页 |
(一) 研究重点 | 第37页 |
(二) 研究难点 | 第37-38页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38-39页 |
第一章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背景 | 第39-59页 |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经济社会状况 | 第39-45页 |
一、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 第39-42页 |
二、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 第42-43页 |
三、社会各界渴望变革 | 第43-45页 |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共党内思想状况 | 第45-50页 |
一、执政使命意识逐渐觉醒 | 第46-47页 |
二、执政危机意识日益浓厚 | 第47-49页 |
三、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 第50-59页 |
一、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 | 第50-53页 |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 第53-54页 |
三、产业转移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 第54-55页 |
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行改革 | 第55-59页 |
第二章 对外交流考察与改革开放决策的作出 | 第59-118页 |
第一节 历史大转折前的思想“解冻”和发展探索 | 第59-74页 |
一、世界局势的新研判 | 第59-62页 |
二、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 第62-69页 |
三、工作重点逐渐转移 | 第69-74页 |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 | 第74-101页 |
一、邓小平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支持 | 第74-78页 |
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境外经验 | 第78-82页 |
三、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 | 第82-88页 |
四、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考察“探路” | 第88-101页 |
第三节 中共高层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内部讨论 | 第101-118页 |
一、中央政治局听取讨论考察汇报 | 第101-108页 |
二、国务院务虚会讨论如何加快现代化建设速度 | 第108-112页 |
三、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境外快速发展经济经验 | 第112-118页 |
第三章 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总结深化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 第118-222页 |
第一节 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反思 | 第118-144页 |
一、陈云、薛暮桥等对盲目引进的批评 | 第119-121页 |
二、中共高层讨论和部署经济调整 | 第121-127页 |
三、控制引进规模和制定引进政策 | 第127-131页 |
四、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大规模经济问题调研 | 第131-144页 |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深化和落实 | 第144-188页 |
一、对外考察专业性、针对性加强 | 第145-165页 |
二、境外访问团和专家的来访与“传经” | 第165-178页 |
三、参与和召开国际会议 | 第178-182页 |
四、成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举办企业管理研究班 | 第182-188页 |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说的引入 | 第188-198页 |
一、西方经济学说引入的主要路径 | 第188-191页 |
二、三次大型西方经济学讲座(讲习班) | 第191-195页 |
三、西方经济学引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 第195-198页 |
第四节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 第198-222页 |
一、经济政策的转变和建立经济特区 | 第199-206页 |
二、两份《初步意见》的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 第206-212页 |
三、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 第212-222页 |
第四章 借鉴境外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出台 | 第222-328页 |
第一节 学习借鉴重点转移到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 第222-260页 |
一、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考察 | 第223-236页 |
二、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引入 | 第236-245页 |
三、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探讨和研究 | 第245-253页 |
四、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等西方经验的学习借鉴 | 第253-260页 |
第二节 学习和借鉴重要国际组织的经验 | 第260-286页 |
一、联合国提供的考察与培训 | 第261-265页 |
二、世界银行对中国的两份考察报告 | 第265-286页 |
第三节 引进国外智力决定的出台和初步成效 | 第286-299页 |
一、引进国外智力的历史经验与新的探索 | 第286-289页 |
二、邓小平关于引进国外智力的讲话和引进国外智力政策出台 | 第289-294页 |
三、引进国外智力政策的初步落实和成效 | 第294-299页 |
第四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阶段 | 第299-328页 |
一、改革中的问题和境外因素的影响 | 第300-307页 |
二、邓小平视察南方与商品经济意见再次提出 | 第307-311页 |
三、1984年莫干山会议与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崛起 | 第311-318页 |
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 第318-321页 |
五、巴山轮会议标志借鉴境外经验进入新阶段 | 第321-328页 |
小结 | 第328-362页 |
一、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原则和路径 | 第328-338页 |
二、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作用和影响 | 第338-350页 |
三、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经验和启示 | 第350-362页 |
参考文献 | 第362-380页 |
附件1 中国领导人出访一览表(1976. 10—1984. 12) | 第380-387页 |
附件2 1978年引进22项工程项目表 | 第387-390页 |
附件3 赵人伟等就经济改革问题向布鲁斯的提问 | 第390-391页 |
附件4 一个大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资本主义部分) | 第391-393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393-394页 |
后记 | 第394-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