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缩略词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1.1 根癌农杆菌介导苹果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1.1.1 高效离体再生系统的影响因素 | 第11-15页 |
1.1.1.1 内因 | 第13-14页 |
1.1.1.2 外因 | 第14-15页 |
1.1.2 高效遗传转化系统的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1.1.2.1 内因 | 第15-16页 |
1.1.2.2 外因 | 第16-18页 |
1.2 植物基因转化技术在苹果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18-22页 |
1.2.1 苹果遗传转化技术研究 | 第18-20页 |
1.2.1.1 遗传转化体系 | 第18-19页 |
1.2.1.2 选择标记基因 | 第19页 |
1.2.1.3 报告基因 | 第19-20页 |
1.2.1.4 外源基因在苹果后代中遗传学行为 | 第20页 |
1.2.2 在苹果品种改良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1.2.2.1 抗病虫害育种 | 第20-21页 |
1.2.2.2 选育矮化苹果品种 | 第21页 |
1.2.2.3 培育易生根的苹果品种 | 第21-22页 |
1.2.2.4 选育耐贮运的苹果品种 | 第22页 |
1.2.2.5 选育耐除草剂苹果品种 | 第22页 |
1.3 苹果遗传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应用前景及展望 | 第22-23页 |
1.3.1 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1.3.2 应用前景及展望 | 第22-23页 |
1.3.2.1 探索有效的基因转化方法 | 第23页 |
1.3.2.2 和常规育种结合 | 第23页 |
1.3.2.3 加强苹果基因组研究 | 第23页 |
1.4 ipt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4.1 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基因 | 第24页 |
1.4.2 ipt基因转化植物所使用的启动子 | 第24-25页 |
1.4.3 基因表达的生物学效应 | 第25-26页 |
1.4.3.1 ipt基因表达对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25-26页 |
1.4.3.2 ipt基因的表达对转基因植物表型的影响 | 第26页 |
1.4.3.3 细胞分裂素诱导衰老的延迟 | 第26页 |
1.4.3.4 细胞分裂素所参与的防御反应 | 第26页 |
1.4.4 展望 | 第26-27页 |
1.4.4.1 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的研究 | 第26-27页 |
1.4.4.2 细胞分裂素作用机理的研究 | 第27页 |
1.4.4.3 利用细胞分裂素基因工程进行遗传育种研究 | 第27页 |
1.5 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苹果离体叶片高频再生系统的建立 | 第28-4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8-31页 |
2.1.2.1 试材继代培养基确定 | 第29页 |
2.1.2.2 离体叶片分化培养基不同细胞分裂素配比设置 | 第29-30页 |
2.1.2.3 叶片极性试验处理 | 第30页 |
2.1.2.4 离体叶片暗培养时间的设置 | 第30页 |
2.1.2.5 CH(水解酪蛋白)和LH(水解乳蛋白)对叶片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30页 |
2.1.2.6 AgNO_3(分子量169.78)处理 | 第30页 |
2.1.2.7 再生不定芽的生根试验设计 | 第30页 |
2.1.2.8 结果调查统计指标 | 第30-31页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2.2.1 试材继代培养基确定 | 第31-32页 |
2.2.2 不同细胞分裂素对苹果离体叶片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32-36页 |
2.2.2.1 BA对不同苹果离体叶片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2.2 CPPU对不同苹果离体叶片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2.3 TDZ对不同苹果离体叶片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34-36页 |
2.2.2.4 其它细胞分裂素对富士苹果离体叶片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36页 |
2.2.3 叶片极性对不定芽分化频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2.2.4 暗培养时间对不定芽分化频率的影响 | 第37页 |
2.2.5 CH(水解酪蛋白)和LH(水解乳蛋白)对叶片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2.2.6 AgNO_3(分子量169.78)对苹果叶片再生频率影响试验 | 第38页 |
2.2.7 再生不定芽的生根试验 | 第38-39页 |
2.3 讨论 | 第39-40页 |
2.3.1 关于影响苹果离体叶片再生的外部因子 | 第39-40页 |
2.3.2 关于影响苹果离体叶片再生的内部因子 | 第40页 |
2.4 结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苹果遗传转化中对抗生素抗性敏感性试验的研究 | 第42-47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3.1.2.1 抗生素对离体叶片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42页 |
3.1.2.2 抗生素对不定芽生长、生根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 结果和分析 | 第43-45页 |
3.2.1 抗生素对离体叶片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43-45页 |
3.2.2 抗生素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第45页 |
3.3 讨论 | 第45-46页 |
3.3.1 关于苹果转化的选择培养 | 第45-46页 |
3.3.2 关于苹果的脱菌培养 | 第46页 |
3.4 结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苹果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47-59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7-49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7-48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4.1.2.1 农杆菌类型及适宜共培养时间 | 第48页 |
4.1.2.2 农杆菌浸染苹果离体叶片适宜浓度的确定 | 第48页 |
4.1.2.3 共培养时叶片放置方向 | 第48页 |
4.1.2.4 叶片切割方式 | 第48页 |
4.1.2.5 AS(乙酰丁香酮)和Pro(脯氨酸) | 第48-49页 |
4.1.2.6 苹果基因型(品种)和共培养时间相互作用试验 | 第49页 |
4.1.2.7 延次选择 | 第49页 |
4.1.2.8 转化早期GUS检测 | 第4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4.2.1 不同农杆菌及不同暗培养时间对苹果叶片的瞬时表达 | 第49-52页 |
4.2.2 不同浓度农杆菌浸染苹果叶片的瞬时表达 | 第52页 |
4.2.3 共培养时叶片放置方式对转化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4 叶片切割方式对转化的影响 | 第53页 |
4.2.5 AS和Pro对转化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6 苹果基因型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7 延次选择天数对转化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 讨论 | 第56-58页 |
4.3.1 关于农杆菌与外植体共培养问题 | 第56-57页 |
4.3.2 关于苹果延迟选择问题 | 第57-58页 |
4.4 结论 | 第58-59页 |
第五章 ipt亡基因导入苹果 | 第59-66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59-62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59-62页 |
5.1.2.1 苹果叶片的遗传转化和生物法检测 | 第59-60页 |
5.1.2.2 转基因植株的PCR扩增鉴定 | 第60-62页 |
5.1.2.3 多聚酶链式(PCR)扩增所需引物序列 | 第6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4页 |
5.2.1 苹果叶片的遗传转化及生物性检测 | 第62-63页 |
5.2.2 转基因PCR检测 | 第63-64页 |
5.3 讨论 | 第64-65页 |
5.3.1 关于苹果转基因研究 | 第64页 |
5.3.2 关于苹果转化植株的形态 | 第64页 |
5.3.3 关于目的基因的表达和鉴定 | 第64-65页 |
5.4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