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毛泽东的社会理想观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8-15页
    一、选题意义第8-9页
    二、研究现状第9-11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1-12页
    四、概念界定第12-15页
第一章 毛泽东社会理想观的理论渊源第15-23页
    第一节 对中国传统社会理想观的扬弃第15-16页
        一、汲取“大同”理想的有益成分第15-16页
        二、吸收“均平富、等贵贱”理想的合理因素第16页
    第二节 对康有为、孙中山社会理想观的超越第16-19页
        一、对康有为“大同”理想的超越第16-18页
        二、对孙中山社会理想的超越第18-19页
    第三节 对西方思想家社会理想观的借鉴第19-20页
    第四节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的继承第20-23页
        一、未来社会的总目标:共产主义社会第21页
        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21-23页
第二章 毛泽东社会理想观的主要内容第23-44页
    第一节 青年时代毛泽东的社会理想观第23-26页
        一、“新村计划”:大同理想的探索第24-25页
        二、“湖南共和国”:民主平等价值的追求第25-26页
        三、朴素、浪漫的社会理想观第26页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社会理想观第26-31页
        一、政治理想: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第27-29页
        二、经济理想: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第29-30页
        三、文化理想: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第30-31页
    第三节 建国后毛泽东的社会理想观第31-40页
        一、政治理想: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32-35页
        二、经济理想: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第35-39页
        三、文化理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春天第39-40页
    第四节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实践的挫折第40-44页
        一、人民公社第41-42页
        二、“五七指示”和文化大革命第42-44页
第三章 毛泽东社会理想观的特点与贡献第44-52页
    第一节 毛泽东社会理想观的特点第44-48页
        一、以实现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第45-46页
        二、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总体目标第46页
        三、以坚持实践为基本方法第46-47页
        四、以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为重要保障第47-48页
    第二节 毛泽东社会理想观的贡献第48-52页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第48-49页
        二、开启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第49-50页
        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了借鉴和基础第50-52页
结语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党内干部产生机制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