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语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图目录 | 第12-13页 |
表目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4-2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4-21页 |
(一)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 | 第14-18页 |
(二) 浙江省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 | 第18-19页 |
(三) 浙江工商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探索 | 第19-21页 |
二、研究概况 | 第21-24页 |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1页 |
(二) 研究步骤 | 第21-23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三、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6-38页 |
一、行动研究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 第26-30页 |
(一) 第一代行动研究 | 第26页 |
(二) 第二代行动研究 | 第26-28页 |
(三) 第三代行动研究 | 第28-30页 |
二、行动研究的思想内涵及其主要特点 | 第30-35页 |
(一) 行动研究的思想内涵 | 第30-32页 |
(二) 行动研究的主要特点 | 第32-35页 |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 第35-36页 |
四、行动研究在我国外语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构建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38-70页 |
一、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 第38-47页 |
(一) 教学模式 | 第38-40页 |
(二)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 | 第40-42页 |
(三) 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 | 第42-47页 |
二、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47-70页 |
(一) 流程再造(Process Reengineering) | 第47-50页 |
(二)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 第50-52页 |
(三) 行为主义(Behaviourism) | 第52-56页 |
(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 第56-60页 |
(五) 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 第60-63页 |
(六) 大学生英语学习目标层次理论(Hierarchy Theory of Aims in English Study).. | 第63-66页 |
(七)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方格理论(Grid Theory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 第66-70页 |
第四章 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第一轮行动研究 | 第70-88页 |
一、问题与假设 | 第70-74页 |
(一) 问题的确立 | 第70页 |
(二) 假设性分析 | 第70-74页 |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 第74-77页 |
(一) 制定行动计划 | 第74页 |
(二) 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过程) | 第74-77页 |
三、反思与评价 | 第77-86页 |
(一) 主要目的 | 第77页 |
(二) 主要方法 | 第77-79页 |
(三) 主要结果 | 第79-82页 |
(四) 第一轮互动措施实施效果讨论 | 第82-86页 |
四、小结 | 第86-88页 |
(一) 主要成效 | 第86-87页 |
(二) 主要问题 | 第87页 |
(三) 新一轮行动研究方向 | 第87-88页 |
第五章 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第二轮行动研究 | 第88-109页 |
一、问题与假设 | 第88-92页 |
(一) 问题的重新确立 | 第88页 |
(二) 假设性分析 | 第88-92页 |
二、调整和实施行动计划 | 第92-95页 |
(一) 调整行动计划 | 第92-93页 |
(二) 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过程) | 第93-95页 |
三、反思与评价 | 第95-107页 |
(一) 主要目的 | 第95-96页 |
(二) 主要方法 | 第96-97页 |
(三) 主要结果 | 第97-103页 |
(四) 第二轮互动措施实施效果讨论 | 第103-107页 |
四、小结 | 第107-109页 |
(一) 主要成效 | 第107-108页 |
(二) 主要问题 | 第108页 |
(三) 新一轮行动研究方向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第三轮行动研究 | 第109-126页 |
一、问题与假设 | 第109-114页 |
(一) 问题的重新确立 | 第109页 |
(二) 假设性分析 | 第109-114页 |
二、调整和实施行动计划 | 第114-117页 |
(一) 调整计划 | 第114-115页 |
(二) 实施计划(行动研究过程) | 第115-117页 |
三、反思与评价 | 第117-125页 |
(一) 主要目的 | 第117页 |
(二) 主要方法 | 第117页 |
(三) 主要结果 | 第117-122页 |
(四) 第三轮互动措施实施效果讨论 | 第122-125页 |
四、小结 | 第125-126页 |
(一) 主要成效 | 第125页 |
(一) 主要问题 | 第125-126页 |
第七章 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成效 | 第126-136页 |
一、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显著提升 | 第127-131页 |
(一)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27-130页 |
(二) 结果与讨论 | 第130-131页 |
二、学生英语读写能力明显提高 | 第131-133页 |
(一)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31-132页 |
(二) 结果与讨论 | 第132-133页 |
三、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增强 | 第133-136页 |
(一)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33-135页 |
(二) 结果与讨论 | 第135-136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36-142页 |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6-140页 |
(一) 理论创新 | 第136-140页 |
(二) 实践创新 | 第140页 |
二、问题与展望 | 第140-142页 |
附件目录 | 第142-147页 |
附件1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与评价调查问卷 | 第142-143页 |
附件2 第二轮行动研究反思与评价调查问卷 | 第143-144页 |
附件3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与评价调查问卷 | 第144-146页 |
附件4 浙江工商大学2008 级研究生本科期间《大学英语》教学效果问卷调查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60页 |
ABBREVIATION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