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特点及风险因素分析 | 第15-26页 |
2.1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特点 | 第15页 |
2.2 项目风险因素评估 | 第15-17页 |
2.2.1 风险因素评估的定义及步骤 | 第15-16页 |
2.2.2 项目风险因素的特点 | 第16页 |
2.2.3 项目风险因素的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2.3 山区高速公路风险因素的界定 | 第17-18页 |
2.3.1 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项目风险的定义 | 第17页 |
2.3.2 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项目风险具有的特征 | 第17-18页 |
2.4 高速公路工程风险评估的步骤 | 第18-19页 |
2.5 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项目风险因素考虑范围 | 第19-22页 |
2.5.1 从外界环境方面考虑的风险 | 第19-20页 |
2.5.2 从管理人员方面风险考虑 | 第20页 |
2.5.3 从施工材料及机械方面风险考虑 | 第20页 |
2.5.4 从具体的施工方法方案方面风险考虑 | 第20-21页 |
2.5.5 从工程产生的影响方面风险进行考虑 | 第21-22页 |
2.6 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 第22-2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平赞高速公路风险评价 | 第26-46页 |
3.1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26-30页 |
3.1.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阶段 | 第27-28页 |
3.1.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 第28-29页 |
3.1.3 模糊矩阵、模糊互补矩阵、模糊一致矩阵解释 | 第29页 |
3.1.4 模糊一致矩阵的性质 | 第29-30页 |
3.2 平赞高速公路简介 | 第30-31页 |
3.3 山区高速公路项目风险专家评价 | 第31页 |
3.3.1 风险等级和影响程度划分 | 第31页 |
3.3.2 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31页 |
3.3.3 专家评价与统计 | 第31页 |
3.4 风险因素的判断矩阵 | 第31-38页 |
3.4.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第31-33页 |
3.4.2 建立各个风险因素的矩阵 | 第33-37页 |
3.4.3 建立A的判断矩阵 | 第37页 |
3.4.4 计算C层次中风险元素中的权重 | 第37-38页 |
3.5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运用 | 第38-44页 |
3.5.1 建立模糊判断矩阵 | 第38-41页 |
3.5.2 建立A的判断矩阵 | 第41-43页 |
3.5.3 层次总排序 | 第43页 |
3.5.4 层次总排序之后的权重 | 第43-44页 |
3.6 根据权重值分析结果 | 第44-4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山区高速公路风险的应对策略与措施 | 第46-55页 |
4.1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风险宏观控制策略 | 第46-47页 |
4.2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的微观控制策略 | 第47-48页 |
4.3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风险应对措施 | 第48-54页 |
4.3.1 山区高速公路可以规避的风险因素 | 第48-51页 |
4.3.2 山区高速公路可以减损的风险因素 | 第51-53页 |
4.3.3 山区高速公路可以转移的风险因素 | 第53页 |
4.3.4 山区高速公路只能承担应对的风险因素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5-57页 |
5.1 结论 | 第55页 |
5.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