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乱后李白、高适、杜甫关系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24页 |
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1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3 安史乱前三人关系概述 | 第14-24页 |
第1章 安史乱后李白对高适和杜甫的态度 | 第24-48页 |
1.1 安史乱后李白对高适的态度 | 第24-41页 |
1.1.1 从李白诗看李白从璘案的真相 | 第25-35页 |
1.1.2 从璘案发后李白向高适的求助 | 第35-38页 |
1.1.3 浔阳狱后李白对高适人格的质疑 | 第38-41页 |
1.2 安史乱后李白对杜甫的态度 | 第41-48页 |
1.2.1 从李白诗安史乱后无寄杜诗说起 | 第42-43页 |
1.2.2 从李白寄友诗特点蠡测无寄杜诗之因 | 第43-45页 |
1.2.3 李白晚年处境与无寄杜诗之因 | 第45-48页 |
第2章 安史乱后高适对李白和杜甫的态度 | 第48-61页 |
2.1 安史乱后高适对李白的态度 | 第48-55页 |
2.1.1 永王璘案中高适对李白求助的无视 | 第48-49页 |
2.1.2 玄肃权争的历史环境 | 第49-52页 |
2.1.3 高适附势人格的选择 | 第52-55页 |
2.2 安史乱后高适对杜甫的态度 | 第55-61页 |
2.2.1 蜀中期间高适对杜甫的照顾 | 第55-58页 |
2.2.2 高适对杜甫欲回草堂无视的辨析 | 第58-59页 |
2.2.3 高适寄赠杜甫诗探析 | 第59-61页 |
第3章 安史乱后杜甫对李白和高适的态度 | 第61-85页 |
3.1 安史乱后杜甫对李白的态度 | 第61-72页 |
3.1.1 政治斗争牺牲者的共同命运 | 第61-64页 |
3.1.2 从杜诗看杜甫对李白的解读 | 第64-69页 |
3.1.3 李白逝世后杜甫对李白的思念 | 第69-72页 |
3.2 安史乱后杜甫对高适的态度 | 第72-85页 |
3.2.1 蜀中时期杜甫与高适的交往 | 第74-77页 |
3.2.2 吐蕃之乱中杜甫对高适镇蜀能力的质疑 | 第77-81页 |
3.2.3 高适去世后杜甫对高适的怀念 | 第81-85页 |
结语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