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8页 |
1.1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1 水稻白叶枯病概述 | 第12页 |
1.1.2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定位 | 第12-13页 |
1.1.3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克隆 | 第13-15页 |
1.1.4 水稻与白叶枯病原菌的互作 | 第15-16页 |
1.2 水稻种质资源及抗病分子育种 | 第16-17页 |
1.2.1 水稻种质资源 | 第16页 |
1.2.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病育种 | 第16页 |
1.2.3 抗白叶枯病转基因育种 | 第16-17页 |
1.3 水稻白叶枯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 第17页 |
1.3.1 抗病基因分子标记定位的方法 | 第17页 |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水稻抗白叶枯病种质资源的筛选 | 第18-25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供试菌株 | 第18-19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4页 |
2.2.1 水稻种质资源病斑比例相关性分析 | 第19-20页 |
2.2.2 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结果 | 第20-21页 |
2.2.3 具有小种专化抗性和广谱抗性的水稻品种 | 第21-22页 |
2.2.4 不同地区水稻品种白叶枯病发病率分析 | 第22-24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水稻种质资源白叶枯病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25-38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3.1.2 GWAS的技术路线 | 第25页 |
3.1.3 群体结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 第25-26页 |
3.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26页 |
3.1.5 关联候选基因分析 | 第2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3.2.1 701 份种质资源群体分化和主成分分析 | 第26-27页 |
3.2.2 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相关联的SNPs | 第27-29页 |
3.2.3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显著关联位点的分析 | 第29-32页 |
3.2.4 C3和C5菌株抗性相关基因座的分析 | 第32-33页 |
3.2.5 P1和P9a菌株抗性相关基因座的分析 | 第33页 |
3.2.6 重要SNPs在不同亚群的分布及其等位基因频率 | 第33-35页 |
3.3 讨论 | 第35-37页 |
3.3.1 水稻籼粳亚种间白叶枯病抗性的分化 | 第35-36页 |
3.3.2 抗病育种对抗性位点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3 GWAS显著关联的区间 | 第37页 |
3.4 结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抗病种质资源的遗传分析与初步定位 | 第38-4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4.2.1 F2分离群体对P9a菌株的抗性反应及遗传分析 | 第40-41页 |
4.2.2 分子标记定位 | 第41-44页 |
4.2.3 P9a菌株显著抗性位点 | 第44-46页 |
4.3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基于GWAS的水稻抗白叶枯病相关联的CAPS标记开发 | 第47-5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7-49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5.2.1 抗C5菌及IV菌相关SNP位点特异性酶切位点分析 | 第50页 |
5.2.2 抗C5菌及IV菌相关SNP位点的酶切反应与电泳 | 第50-52页 |
5.2.3 酶切产物的测序验证与CAPS标记建立 | 第52-53页 |
5.3 讨论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附录 | 第62-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