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5页 |
1.1 褐飞虱简介 | 第16-17页 |
1.2 绿僵菌在褐飞虱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1.2.1 绿僵菌的分类及形态特征 | 第17页 |
1.2.2 绿僵菌的侵染机制 | 第17-19页 |
1.2.3 绿僵菌应用现状 | 第19-20页 |
1.3 绿僵菌对稻飞虱毒力的影响因子 | 第20-22页 |
1.3.1 共生菌Arsenophonus对绿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20-22页 |
1.3.2 水稻品种对绿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22页 |
1.3.3 环境温度对绿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22页 |
1.4 寄主昆虫对绿僵菌的防御机制 | 第22-24页 |
1.4.1 体壁防御 | 第22-23页 |
1.4.2 消化道防御 | 第23页 |
1.4.3 细胞防御 | 第23页 |
1.4.4 体液防御 | 第23-24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黄绿绿僵菌的分离鉴定、毒力测定及保存方法比较 | 第25-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5页 |
2.1.2 黄绿绿僵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5-28页 |
2.1.3 黄绿绿僵菌的培养及保存 | 第28-29页 |
2.1.4 黄绿绿僵菌的活化及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 第29页 |
2.1.5 黄绿绿僵菌的毒力测定 | 第29-30页 |
2.1.6 两种保存方法对黄绿绿僵菌毒力的影响 | 第30页 |
2.1.7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2.2.1 黄绿绿僵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第30-31页 |
2.2.2 黄绿绿僵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 第31-32页 |
2.2.3 两种保存方法对黄绿绿僵菌毒力的影响结果 | 第32-33页 |
2.3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Arsenophonus对黄绿绿僵菌毒力的影响及其与水稻品种和温度的关系 | 第35-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35-37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3.1.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3.2.1 Arsenophonus和水稻品种对黄绿绿僵菌毒力的影响结果 | 第37-41页 |
3.2.2 Arsenophonus和温度对黄绿绿僵菌毒力的影响结果 | 第41-44页 |
3.3 讨论 | 第44-47页 |
第四章 Arsenophonus对黄绿绿僵菌处理的褐飞虱血细胞的影响 | 第47-5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47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47-48页 |
4.1.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5页 |
4.2.1 血细胞类型与数量 | 第48-49页 |
4.2.2 BPH++、BPH--试虫黄绿绿僵菌处理后不同时间的血细胞数量(DHC) | 第49-55页 |
4.3 讨论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结论 | 第56-57页 |
5.1.1 黄绿绿僵菌菌株的分离鉴定、毒力测定及保存方法比较 | 第56页 |
5.1.2 Arsenophonus对黄绿绿僵菌毒力的影响及其与水稻品种和温度的关系 | 第56页 |
5.1.3 Arsenophonus对黄绿绿僵菌处理的褐飞虱血细胞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57页 |
5.3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历 | 第70页 |